第49章 无人在意的“伟大”国家(2 / 2)
“我被逐出伦敦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失败了。
但现在我不会再失败了。
至少这次不会。
只要您肯帮我结束这场无谓的战争。”
帕麦斯顿挺起胸膛继续说道。
“亲王殿下,我们完全就不需要一兵一卒也可以和神圣同盟谈判。
但就算我们把全英国所有的士兵都派到近东战场上,我们依然拿不到决定性的话语权。
在俄奥同盟分裂之前,隐忍才是我们最该做的。
而此时撤兵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现在英国需要您站出来,因为我们的首相是个自以为是的懦夫,他的行动逻辑完全来自于他的想象和自我感动。
乔治·汉密尔顿·戈登他缺乏一锤定音的能力,更没人会在乎他的权威。
就像是所有人都觉得是他发动了这场战争,但却没人会提他在最后投了反对票。”
阿尔伯特亲王的表现却让帕麦斯顿有些出乎意料,因为亲王阁下并没有表现出义愤填膺的样子,更没有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指责任何一方。
这与帕麦斯顿印象中的阿尔伯特亲王完全不同,阿尔伯特亲王绝非无能之辈,但他缺乏老练政客的耐心会急着做那些他认为正确的事情。
阿尔伯特亲王的表情依然是那么温和,但却隐约间带着一股淡漠。
“帕麦斯顿勋爵,我理解您的急迫,也深知当前局势之艰难。
但我想您应该比我更清楚大英帝国的宪政传统。君主不该过多干涉政治,其真正的职责在于咨询和鼓励。
我作为女王维多利亚的配偶更应该维护宪政。”
“您要看着英国去死吗?”
帕麦斯顿愤怒地质问道。
阿尔伯特亲王本打算离开,但在此时却停住了脚步。
“权力在政府和民选议会。我不会违宪干涉国家政治。您找错人了。”
这句话无疑给了帕麦斯顿重重一击,他本以为自己做了那么多应该算是取得了阿尔伯特亲王的信任,但没想到对方完全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
只能说帕麦斯顿还是低估自己的恶名了,即便他离开伦敦这么久,他的恶名依然令人生畏。
阿尔伯特亲王更不会低估这只老虎,即便他已经老到走不动了。
退一步讲,别管帕麦斯顿如何说,他本质上和那些在议会上痛批王室为自己博取政治资本的人没什么不同。
王室在他们眼中不过是抹布而已,什么狗屁拯救英国。政客们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但一切罪孽和后果却要由王室承担。
如果是那个没经过风浪,没见过背叛的阿尔伯特亲王一定会义无反顾地答应帕麦斯顿去和国会、和内阁据理力争。
但此时的阿尔伯特亲王却不同,他见了太多的腌臜事,更是得知其中大量的秘辛,遭遇的背叛和打击更是他前世想都不敢想。
其中对阿尔伯特亲王影响最大的自然还是与哈布斯堡家族的来往,确切地说是与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帝国的比较。
阿尔伯特亲王一下就看穿了宪政的本质,更清楚了自己和维多利亚的定位。
知晓一切的他反而没那么焦虑了,阿尔伯特决定和维多利亚做一对神仙眷侣远离这些俗世的纷争。
政府的年金在持续减少,而他们的公司收入却在不断提高。
两项对比之下,阿尔伯特亲王自然也就对振兴英国没那么大兴趣了。
当然搞好和民众的关系还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还没有哪个君主敢太过逼迫本国人民呢。
帕麦斯顿想要挽回此时的局面,但他却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他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这位新靠山。
然而阿尔伯特亲王如果真要远离政治,那么帕麦斯顿就真的只能当个翻译。
在十九世纪,乃至二十世纪的英国人眼中君主立宪制几乎是最完美的政体,它有着数不清的优点。
但却并不包括效率。
哪怕所有人都知道一件事是错的,也需要投票、表决,以及反复论证。
就好像此时近东战争已经从鸡肋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但只要约翰·罗素这位党魁想要抱着不放,那么整个国家都要挨烫。
除非大家能说服约翰·罗素,又或者以多数人的暴政逼迫他。
更糟糕的是很多议员根本就没有决策的能力和资格,他们记不清楚国际局势,又不懂战争,完全是在凭着直觉和主观好恶来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
帕麦斯顿只能祈祷,一切能快速结束,而奥地利人不要再搞偷袭。
帕麦斯顿都只能跑到教堂中祈祷,其他人就更没什么办法了。
所有人都在尽可能地保持沉默,他们很清楚一场灾难即将来临,而那些跳的最高的人一定摔得最狠。
有些时候有些事越是怕就会成为现实,奥地利帝国根本没对英国的提议多做哪怕一个小时的考虑,而奥斯曼帝国的外交也同样糟糕。
于是乎随着最后通牒的截止日期到来,奥地利帝国正式参战。
希腊与奥斯曼帝国接壤的边境线上,奥地利帝国和希腊联军号称三十万,奥斯曼帝国和英军不得不分派更多的兵力进行防守。
然而战争的形式却十分乏味,又是炮战,没完没了的炮击让奥斯曼和英国联军都有些麻木了。
他们很清楚这种炮战,再加上崎岖的山地,没有几个星期战线都很难有太大变化。
奥地利帝国的海军主力来到了雅典港,但并未对黑海海峡进行封锁,更没有拦截英军运输舰和商船。
除了《海上公约》的保护以外,奥地利帝国还与英国有着一系列条约,甚至英国人的补给舰还能在奥地利帝国海军的眼皮底下拉走补给运回君士坦丁堡。
这种情况虽然很奇葩,但却合规合法。
但相对和平的景象并未持续太久,突然出现的山地部队和天空中的飞艇就打破了战场上的平衡。
此时欧洲各国都已经研制出了自己的飞艇,并且拥有了一定的反制手段。
但这却不包括奥斯曼帝国的士兵,他们见到飞艇的一瞬间士气就已经崩溃了。
奥斯曼人之前遭遇过飞艇的打击,此时为何还表现得如此不堪?
因为之前遭遇过飞艇的奥斯曼军队和此时驻守在希腊奥斯曼边境的不是一拨人。
其实即便没有飞艇的威吓,奥斯曼帝国守军也不是奥地利帝国精锐山地步兵的对手。
不过是时间和损失多少的问题。
当然弗兰茨还是希望损失越少越好,他并不觉得牺牲能增加所谓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