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一路向东(1 / 2)
在简单的交涉之后帕夫洛斯·米哈利斯拒绝放下武器面见奥托一世,然后战斗开始。
至于证据?剿灭叛匪需要什么证据?
两个小时之后战斗结束,这支希腊的精英部队彻底覆灭。
帕夫洛斯·米哈利斯的军队确实非常强悍,五千多人,阵亡过半才选择投降。
帕夫洛斯·米哈利斯更是为了防止被俘受辱,先是杀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再开枪自杀。
不过,奥地利帝国的军人对这种匪军其实没有太多尊重。
恰恰相反,基于他们的所见所感,他们对于那些希腊叛军丝毫没有同情。
奥地利帝国的士兵们将米哈利斯兄弟的尸首送给了被米哈利斯兄弟劫掠的城市。
目的自然是要安抚人心,占领区人心不稳,那维稳的成本可太大了。
同时也是在做给对岸的那些奥斯曼人看,像这种打一巴掌,给一颗甜枣的模式一直都很好用。
当然通常来说不会有人愿意做这种牺牲...
借友军的脑袋来稳定人心可能有些不太地道,不过借叛军的脑袋就完全没有这种负担。
这一战过后,大多数在外劫掠的希腊军队都在第一时间选择了归队。
可即便这些人再有理由也很难再得到奥托一世的信任,在弗兰茨的建议下奥托一世对这些军队的指挥官做了大换血,全部换成了他的亲信。
至于那些不肯归队的多半被奥地利帝国军队就地剿灭,残党则是跑进了山里。
奥托一世拿回了兵权,奥地利帝国的各个军团也在行动中赚的盆满钵满,可谓是皆大欢喜。
奥地利帝国的缴获物资都是由随军商人统一收购,然后按功劳大小统一发钱。
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劫掠物资时产生的纠纷,另一方面也能减少私匿财物的情况。
毕竟有人缴获不上交,自己也会少分一份。
士兵们都很厌恶这种自私行为,这也无意中加强他们对集体的认同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麦克利将军和艾哈迈德·伊尔马兹都很郁闷,确切地说是整个英奥联军都很郁闷。
奥斯曼新军加上数万红衫军看着河对岸狼烟四起,只能像某些日剧中无能的丈夫一样听着妻儿的惨叫却不敢越雷池一步。
只敢躲在屏风(奈斯托斯河)之后用“水太深、风太冷,总有人会活下来”这种话来安慰自己。
麦克利和艾哈迈德·伊尔马兹都觉得对方应该为此时的惨状负责,毕竟如果不是对方跑的太快奥地利人也不会来的这么快。
当然他们也确实不敢出兵,因为一旦渡河,那么再想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而且万一是圈套怎么办?
麦克利接到的命令就是优先保存实力,而艾哈迈德·伊尔马兹也有着相同的想法,新军才是他的立身之本。
谁也不愿意去赌一把。
实际上还真有圈套,加布伦茨很清楚双方优势在哪。如果能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否则就只能绕路了。
围点打援肯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对方坚守不出也不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