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范正国和虞祺(1 / 2)
盐州杨家小院。这里不是盐定路经略司,这里这几天非常冷清。
杨元奇早晚和陈妙常、李师师去趟帅府,其他时候都在这里。
杨兴武没有责罚他,却也让他在家闭门思过。这个话放了出去,盐州杨家一系的官员就不敢来打扰杨元奇。这里有杨兴武在,他们也不用过来表站队!
第一个到访的是范正国,他在盐州代表的是治理司,不过现在盐州治理司非常低调,出去当年杨元奇和仁多保忠相斗,在盐州留下的地盘和产业,再无其他。这里还包括了原来在盐州城南的设点,那里留给了匠司。匠司对城南影响极大,加上一些后续水利工程,它的存在会是长期的。至于匠司李大木?他们这些人是杨家的坚定支持者,在盐定路,他们这类匠人有着异于其他地方的政治地位。
范正国性子很像他老爹范纯仁,在坚持同时强调宽恕!他和盐州官员关系很好,和虞祺一样,他只管做事,这是开封中枢和盐定路地方两个最无心思的人。
这两年,朝廷对当年旧党后人打压不再严苛,但他在盐定路待久了,已无心南下,关于盐州他多了份眷恋。士大夫看着一个地方百姓慢慢安居乐业,总会对牵头人多一点敬意。范正国就是这样看待杨家的。
范正国问杨元奇关于洛阳之旅,那里曾是旧党大本营,却不想杨元奇其他人没碰到,只是见了个章援,这让范正国觉得话题都聊不下去,章惇对旧党的凌厉狠辣不是每个人都能放下的。
范正国诺诺自语“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唉……上一辈的事和我们无关矣。”
章惇至死没有认错,他的性子怎么会觉得自己错了,至于治政之事,孰是孰非只能是将来历史来定义。范正国又觉得苏家和章家这个结局很好,这就是他内心崇尚的宽恕,苏轼和章惇的关系确实是生死之交,他们之间多有遗憾。这更巩固了范正国关于“做事”的原则,太多恩怨就在人而不是事!(后世对历史的盖棺定论有偏向性,却也没去过于诋毁章惇。至于这种偏向,谁都不能阻止,因为那时候都认为苏轼实在赢下了全世界,他用自己的诗词,他的关门弟子杨元奇用自己的人生。同样,这也成就了苏轼传奇的一生!)
……
……
虞祺和杨垣怡过府了,杨元奇被他老爹关在家里,虞祺都找不出理由不来杨家。杨垣怡对于虞祺拖延几天还颇有微词。
杨垣怡说:“他是我哥哥,最亲近我的哥哥。他对我们儿子都疼爱的不得了。”虞祺也是奇怪,杨元奇对这个外甥虞允文真的青眼有加。
虞祺道:“前两天是真的有事,再说,我总得捋一捋说点什么事。”
杨垣怡晕:“家长里短事不够多?!非要说你们男人那些政事?!”
杨元奇和陈妙常把两个人迎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