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连夜雨和战报(2 / 2)
李世民从小带着他处理政务,本就是在历练他的沉稳与格局。
只可惜,他却被功名迷住了双眼,容不下这般等“慢棋”?
眼里只盯着北疆那片战场,以为唯有斩将夺旗才算功劳。
却忘了长安城中,大唐每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牵动着江山的脉络。
小到市井间一次物价的微调,大到朝堂上一份政令的推行,皆是维系帝国运转的齿轮。
他身为储君,守在这齿轮的核心枢纽,稳住每一处咬合,让整个大唐的机器平稳转动。
这份功劳,远比在北疆斩将夺旗更需深谋远虑,也更见真章。
一心想要洗刷赈灾失误耻辱,想要证明的他,回头望向舆图上蜿蜒的驿道,仿佛已看见自己的粮草队踏过泥泞,抵达幽州的景象。
并且,率领手下的东宫六卫,抢在李恪之前,协助李靖率先擒获颉利可汗。
在太极殿中,父皇用充满赞赏的眼神看向他,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称赞他。
“吾儿有勇有谋,不愧是大唐储君”。
而满朝文武,再也没人敢拿他在赈灾时,犯下的过错,以及李恪的军功,在他面前说事。
想到这里,李承乾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躁动,一把推开挡在身前的贴身力士,大步流星地冲出书房。
冰冷的雨水瞬间浸透了他的衣袍,顺着发梢往下淌。
可他浑然不觉,只觉得每一滴雨都在催促着他前行......
因为时间尚早,整座皇宫还浸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只有巡逻禁卫的甲叶摩擦声,偶尔划破雨幕的寂静。
一意孤行的李承乾,打算拼着受到处罚,也要在父皇李世民面前要一个准话。
却不知道,与他隔着不过七八里地的太极殿,灯火通明。
李世民手底下的那群肱骨之臣,此刻也全部聚集在御书房内,激烈的商议。
原来,就在寅时刚到的时候。
两道八百里加急军报,几乎不分先后的送到了宫中。
第一道军报,自然来自征讨大总管李靖之手。
毕竟,出征一年。
虽然李靖一直出谋划策,有意让突厥的兵力汇集起来,准备来个一网打尽。
但朝中那些大臣不明白他的用意,有不少大臣开始质疑战事,认为拖延的时间太久,国力经不起如此虚耗。
眼下,李恪突袭定襄,击败了突厥主力,俘获无数,颉利率残部逃跑。
这等大胜,恰是李靖等待已久的破局之机。
同时,也是让那些朝中大臣闭嘴的最好证明。
第二道却是颉利可汗所发:"面对,李靖等人的围追堵截,这位几乎走到末路的枭雄,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军报上字迹潦草,却透着一股决绝。
提出愿率残部归降,举国内附,以身自入朝。
这时候的李世民也没有想到,李靖打的是灭国战。
毕竟,这时候的突厥虽经重创,但其在漠北经营多年,部族根基仍在,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完全没想要一战便将其连根拔起。
在李世民的盘算里,能逼突厥称臣纳贡,退回漠北不再南犯,雪了渭水之盟的耻辱,为大唐争取数十年安稳,就已是难得的战果。
因此,在接到李靖的战报,和颉利的求和信的李世民,兴奋的连夜召集重臣商议。
到底要不要接受颉利的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