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913章 深谈

第913章 深谈(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反正中午也没别的事,孙朝阳精神很好,索性扳着手指将网文如何产生,到发展壮大,以及各大流派大概说了一遍。

这两年他主要的工作其实主要是为网络文学正名,让主流社会接受这种新生事物。在各大论坛以及各种文学聚会说过无数次,驾轻就熟,顿时涛涛不绝。

贾平娃听得很认真,时不时还掏出笔记本写上几行字。

孙朝阳开玩笑地说:“老贾,看你的架势是在做学问了,这让我想起迟春早。

迟春早在国内文学评论界可是鼎鼎大名,是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大家。他是北京某名牌大学文学院院长,挂了十几个所谓的研究会的头衔。贾平娃是听说过他名字的,顿时留意,问:“迟春早也在做网络文学研究吗?”

孙朝阳没发现贾平娃神色微微变,回答道:“不是他,而是他的一个学生,叫樊颖。说起来,樊老师还给我搞出个大麻烦。”

贾平娃:“喔,方便说说这事吗?”

孙朝阳大概把樊颖和她男朋友上次搞得知鸟猴和小胖反目成仇的事情大约说了一遍。最后对贾平娃说,现在的网络文学还进入不了主流文学评论界的眼,有点旁门左道的味道。但樊老师毕竟是个刚出道的小姑娘,不可能搞大项目。中国的问题是人多,每个项目项目人才竞争,要想搞出成绩谈何容易。

因此,要成功,只能不走寻常路。网络文学是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樊颖老师搞网络文学评论也算是国内第一人,是拓荒者。

“不过,小姑娘喜欢走捷径,不是个做学问的态度。做事,首先是做人,我是很不喜欢她的。”孙朝阳想起以前那件事,心里就窝火,也不掩饰自己心中的不满。

贾平娃沉吟片刻,道:“作为一个新题材的拓荒者,先前就具备充成功的条件。我反而觉得,迟教授的女弟子,将来在学术上未必没有造就。”

孙朝阳反问:“是吗?”

贾平娃侃侃言道:“三石,你读过新文化运动的那批作家的作品吗?刘半农、胡适之、胡仲甫、鲁迅。”

孙朝阳:“怎么可能不读,我不明白您的意思。”

贾平娃说:“当时,几位大师引进欧美文学,发表了很多作品。那些文学作品,在后人眼中是粗糙的,没有文学美感的,可并不能因此抹杀其伟大。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站在时代的前列。”

孙朝阳一想,点点头:“对。”确实,新文化运动时很多文学作品简直不能读。

比如胡适之的现代诗《人力车夫》,是这么写的:

“车子!车子!”

车来如飞。

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

客问车夫:“今年你几岁,

拉车拉了多少时?”

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

……

当初孙朝阳读的时候就大受震撼,这玩意儿是诗?

但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却高,是当代诗歌的开山鼻祖,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作品,上了文学史教科书的。

贾平娃忽然满面思虑:“拓荒者先行者,水平可以不够,但已经足以确立地位了。迟春早的弟子作为第一个搞网络文学研究的,将来要成名成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前提条件是网络文学将来成为显学。三石,你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充满信心吗?”

孙朝阳不疑有他,笑道:“老贾,如果我说,网络文学将来会成为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你信不信?刚才我已经说了很多,或许有些观念太激进你还不能接受。但咱们都是从八十年代出道的作家,可说是见证了伤痕文学到意识流,到新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

“八十年代文学黄金时代是什么光景,你也是知道的,多少人一书成名天下知。一本好书出版,洛阳纸贵。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青年时代是由一本本轰动全国的文学作品构成的,比如《徐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二次握手》《人到中年》《钟鼓楼》《新星》,就连你的《废都》也是人人争读,卖出去多少钱啊。”

贾平娃笑着摆了摆头。

孙朝阳继续说道:“我记得当年我们老家的文学青年,为了买一本畅销书,还跑去新华书店找关系。每期《当代》《收获》《十月》发行的时候,要靠抢。可现在是什么情况呢,大量的文学杂志破产倒闭,你看我的《中国散文》就因为没人订阅关张了,最后跑上海去开网站。销量说明一切,说明读者对于传统文学已经没有兴趣。相比之下,网络文学却异常火爆。这么跟你说吧,我们书站里的小说。抛开头部作家不说,即便是一本稍微过得去,平均订阅只有一两千的小说,连载一年半载,也有上百万点击,至少十万以上读者。请问,这是哪本传统文学所能达到的读者规模?”

贾平娃知道网络文学很火,却没想到火成这样,面露惊讶之色。

孙朝阳:“原因很简单,网民数量摆在那里,传播的速度和普及率却不是纸质出版物所能比的。迟春早教授的学生做网络文学研究,未来一定能成功,我认为,不,我肯定这一点。”说到这里,他笑着摆了摆头,这个迟春早没有书生的迂腐,一辈子都想走捷径,结果还被他给走通了。老师这样,学生也受到传染。

实际上,据孙朝阳前世所知,一零年以后,已经有人开始做网络文学研究了。其中不乏北大清华的年轻教授,其中有个青年女教授靠着最早进行网络文学研究,十年下来,成为学术大拿。国内官方组织的网络文学活动,对网络作家进行培训什么的,不请她还不行。

贾平娃神色继续一变,这次就连孙朝阳也看得出来他很动心的样子:“三石,据说所知道,现在的网络文学格调不高,还不为主流所接受。迟教授的女弟子要想在学术上做出成就,成为拓荒者,还需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也很煎熬。”

孙朝阳前世读过很多贾平娃的作品,除了《废都》实在有点恶劣,其他作品有一说一,真的很了不起。在心目中,贾平娃他所崇敬的大师。今天能够和偶像见面,有点激动,不禁话多:“好饭不怕迟,人年轻的时候谁不在熬?熬成绩,熬资历。是的,现在网络文学是不为主流所接受,那是因为作协和文化界的领导和大拿们年纪都大,思想上还保留着成长时代的烙印,接受起新生事物来要慢上一拍。但是,网络这个大趋势不是因你看不到就不存在,未来会逐渐引起上头的关注,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贾平娃问:“关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