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钟阳文章之英吉利问题研究(1 / 2)
前不久,美利坚和华夏因为一些政治问题,双方派了使者在英吉利的地盘上进行谈判。到了午饭时间,按照惯例,应该是英吉利的大厨来处理,但是美利坚和华夏的外交官一致,选择点外卖来解决。有网友戏称英餐难吃可能是华美唯一能够达成的共识。
虽说只是一个玩笑,但也印证了文化圈的一句话,史上最短的几本书,美利坚的历史教科书,英吉利的菜谱,意大利的战斗英雄虽说有些夸张,但也可以说明英吉利的菜难吃已经是世界共识。当然,这是有历史渊源的。二战时期,为快速补充人口,立全国大势,推广便民早餐和工业化食物。但是不知怎么回事导致英国传统食物体系直接崩塌。换而言之,英餐断代。实话实说,英国餐食就连印度产都不如印度的高档料理,其实味道还算不错。之所以民间小吃普遍加那么多风味调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古代印度的农业条件不算太好,基层平民想要吃饱只能疯狂的加调料,香料一方面增加调味,另一方面增加香料感。话说回来,古代的香料一般都贵的离谱(像是巅峰时期的胡椒,那基本上是和黄金同价,唐朝一个宰相被抄家,超出了几胡椒,这个问题还是郑和下西洋之后带来大堆胡椒,直接发给官员当工资,导致胡椒价格大跌,官员的生活更难过了,毕竟大明的官员工资是历朝历代最低的一个,这可能也是明朝贪官层出不穷的原因),印度竟然能玩这招。总之一句话,高档的印度料理味道其实还算不错,当然价格也昂贵就是了。
众所周知,五常分为上三场和下两场。美俄中是上三常,英法是下两常。虽说我们日常乳法,但那是基于我们华夏是上三常,要是一个小国敢肆无忌惮的乳法,法兰西,会让你明白什么叫法兰西的厉害。
世界大同观理论体系关于三要素中明确提到,社会模式的改革和体系性变革,往往具有三重模式体系。即思想变革领域,说白了就是1套社会关系的转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秦朝虽说统一天下,但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没有扭转过来,包括汉初,韩信等一帮功臣,还是认可老1套,也就是周天子那1套。仅有刘邦,项羽等一批人意识到大一统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但现有条件尚不成熟。汉朝统一后早期时期分封制是历史必然,也是客观因素。直到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和生产力上都普遍具备条件。汉武帝刘彻才开始着手大一统工作罢,除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主流思想才开始改变,说白了就是以后,哪怕是地方各地的局势,各地的军阀诸侯都要争着抢着把国家统一。这个就叫社会思想方面的转变,制度方面变革很好理解。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带到六部制,内阁制本质上就是制度,司法,法律方面的变革,生产力变革是指生产模式,技术提升方面的变革。
关于生产技术提升,本质上是生产力,也就是劳动成本的降低。说白了就是如何用最少的人力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比如说让新的耕种模式,让粮食产量可以提升新的耕种农具,可以在耕种的时候省一些力,或者说少花些时间,这些就是生产技术的提升。
理论体系,关于生产技术提升,本质上,要符合三个条件,科技产业的提升,说白了就是,新的农具新的耕种模式包括新的工具,让工作更便利,劳动者素养的提高,以运货为例,纯人力扛的时代,那就是靠蛮力了。不过会有一些小范围的劳动力培养,比如说如何扛更省力,什么时间休息更合理。不过,这一时期基本属于民间自主摸索,后来有了扁担,能够背更多的货,这个时候就要开始琢磨如何让扁担两个竹筐背的货更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适合做扁担,做竹筐,这些就是生产技术,但这一时期还处于初级阶段。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力在逐步增强,但同时对于劳动者的文化素养也要求越来越高。到大货车时期,要具备极强的劳动素养。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工人阶级,它们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纪律性是属于半军事组织,这也是帝国官办工厂,基本都是军人预备役。每天早晨起来之后,要定期组织晨练,根据各工厂实际情况,缩减陆军标准训练课程,创新简单的培训,以确保战时可以及时上战场,扩充兵力。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就带来一个问题,久而久之会带动制度性升高升级。比如说粮食产量提升之后,是不是要改革赋税制度体系?改革要不要搞科技产业的复兴?要不要开始征收科技税?都是制度性改革最后形成的一种社会思维,需要突破一道屏障。这个时期就是思想变革时期?
英吉利的强大属于它是第一梯队,走这条路子进行改革的,并和西班牙,荷兰在大航海时代厮杀,成为第一次生产模式巨变下的赢家。
纠正一下,英吉利在思想变革之后,尤其是在光荣革命之前的时代,执行的政策叫做中央集权制。通俗的话来讲,中央政府的权力很大,但是君王的权力需要收一收。社会生产力制度变革以及时代因素,三者是紧密相连的,过于超前的制度反而会适得其反。一战之前的社会体系基本不具备民主制的条件。罗马共和国后期转型为罗马帝国,由共和制转向帝制,本质就是这一时代的显着特征。
荷兰倒是正儿八经的议会民主制,但是造成的后果是金融中心后期转移到伦敦,现在的荷兰除了风车和奶牛可能出名一点,很少有人知道在大航海时代,他可是和英吉利能够掰掰手腕的强国,西班牙在一战和二战期间,领袖能力不错,先是打赢了内战,后又打赢了一战,最后避开二战。重心在发展,国内战后,西班牙坐上了工业富裕国家的宝座。
第二是君主立宪制模式给欧洲传统的君王主义指了一条明路,世界大同观理论近代化革命体系中明确强调,除非特殊机缘巧合之下,否则向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制转型是历史性必然。进入近代化以来,仍保留君主制的沙特人家是资源强国,石油是二十一世纪来石油,被称为黑色黄金重要能源替代品,代替了煤矿的工业核心地位。而沙特手中握有大量的石油,加上和五大常关系处的不错,所以国家是相当有钱,只要民众一搞,所谓的民主革命,那么就直接发钱,简单粗暴明了,还有一些国家是由于特殊的政治体制,军政府体系在各国政府中基本属于落后的落后。政府,但是在亚洲某些中却是极为先进的政府理念,因为该国军队体系是最少接受先进文化和体系教育的,所以军政府的素质反而是最高的,如果搞民主革命,那就是商人政府不搞的话,那是,就是军政府。如保留一个君主制的皮,起码面上好看一些,顺便一提这个国家的王室,被称为全球最富的皇室。
英吉利的皇室是国家重要象征体系,实话实说讲,英吉利的皇室除了在工业革命初期,由于政策性改革可能到底是背了黑锅还是王室本身的意识,那就不好说了。因吉利之所以能够最早一批完成工业革命,靠的就是狠羊吃人运动,那是大名鼎鼎的圈地运动。在位期间的女皇评价也不怎么样,但是到底是中央政府的意思还是女皇的意思,伟人晚年的时候,有人担心伟人一死,华夏就要复辟到资本主义制度。伟人笑了笑,说道你太高看他们了,他们哪懂资本主义制度,充其量恢复到封建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是掠夺他国资产,让自己国家人过上好生活,但就那些人的能力是压根不可能这样的,充其量恢复到封建主义制度。在工业革命早期,或者说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因吉利本国的国民日子过得也不怎么好。大饥荒时不时的发生。皇室作为一个重要的背锅工具,留下来也是由政治工作必要的。
三就是皇室是殖民地对外的必要产物,英吉利对外殖民的核心法理就是兼任国家元首像新西兰等国家的,名义上,国家元首就是由英格兰王室君王担任。所谓的英联邦,就是在这体系下建立的。
补充一句,因吉利虽然不当人,但是在印度的统治上干了一件人事,废除了长老死后要寡妇殉葬的陋习,算是阴差阳错间干了一件正事。不过,前不久印度裔当选英吉利首相算是天道好轮回,关于印度独立和国父甘地,待会儿我们再进行一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