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我的区长爸爸(1 / 2)
【终于,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诞生。】
【不论出身,不论社会关系,只论考试成绩。】
【从理论上讲,这对老百姓是好事。】
【但不管什么事,一扯到理论上就要完蛋。】
【科举制度坏在哪里呢?】
【坏就坏在其考试科目太多。】
【科举制度在最初诞生的时候,考试科目包含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算术、时事政治等等五六十科。】
【甚至,就连人身板直不直,相貌怎么样,气质怎么样,长得帅不帅都要考。】
......
此时,各朝的大部分古人不由得感到诧异万分。
科举制度刚刚诞生的时候,平民子弟虽然可以通过考试入仕,但早期科举名额依旧有限。
所以,早期科举参与的人数也不多。
因此,只有极少数古人才知道早期科举的真实情况。
此时,他们感到很是不能理解。
若是一位富家公子,吃得好,穿得好,住的好。
自幼养尊处优,生得白白净净,一进考场就占尽优势。
而农民的孩子,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空闲的时候才能学习一下。
十八的年纪,却看着像八十。
这样的农家子弟,可能连考场都进不了。
科举制度的创立,本意是要打破门阀对朝堂的长期垄断,为寒门子弟开辟一条晋升的通道。
让真正的人才,能够入仕。
那为何科举制度还会对人的相貌产生偏见?
这不妥妥的还是更加偏向门阀嘛。
不过,他们突然联想到了唐朝的著名落榜生黄巢。
貌似就是因为长相不佳。
所以,以貌取人这事,并非无迹可寻。
......
【而且就算考生形象好、气质佳,可科举考试那么多科目,每一科都要花钱。】
【作为老百姓的孩子,根本无力承担。】
【况且家里那么多农活要干,学一科都得忙里偷闲。】
【那么多科目,根本就没时间学。】
......
各朝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对此深有体会。
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若是想在科举中杀出一条血路。
真的是难如登天!
......
【除了这些,还得考虑一个问题,判卷老师的主观性。】
【主考老师在阅卷时直接说,你的观点我很喜欢,但你的文笔太烂。】
【不好意思,你没通过。】
【又或者,你的文笔特别好,但你的观点我不喜欢。】
【那你也照样也别想上榜。】
......
杨坚也逐渐看出问题在哪了。
文笔、观点,这些都是很主观的东西。
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根本就没有统一的标准。
......
【即使夏洛的作文写得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