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4章 疏忽(2 / 2)
在经历了白莲教首徐鸿儒起义,以及淮安府漕军之后,世镇南京的魏国公府和灵璧侯府已是轰然倒塌,主宰一方的南京户部尚书汪应蛟早已安然离职,南京大营的军权也被天子通过南京守备太监魏忠贤牢牢握在手中。
至于曾经嚣张跋扈,富可敌国的扬州盐商们在经过之后也是老实恭顺了许多,不仅规规矩矩的向税课司纳税,还将手中的交予朝廷,再没有了与朝廷打擂的资本和底气。
做的不错。
听闻南直隶的灾情已是得到了基本的控制,朱由校那张有些疲惫的脸颊上终是露出了一抹满意之色。
这北直隶的灾情已足以让他焦头烂额,假若南直隶那边依旧乱作一团,恐怕他还真会有些分身乏术。
陛下,见朱由校的心情不错,默默收拾完桌案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在犹豫片刻之后,终是小心翼翼的摸出了一封被他专门标记的奏本,并在朱由校骤然犀利的眼神中禀报道:滦州同知上奏..
城外的灾民已是围城数日,城中粮草即将告罄,恳请朝廷尽快发饷发粮,以解燃眉之急..
嘶。
此话一出,乾清宫暖阁内顿时响起了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不远处的曹化淳毫不掩饰的脸上的骇然之色。
灾民围城数日,这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意味着什么,即便是他这位常年待在紫禁城中的内侍,也是心知肚明。
朕不是已经命户部和工部先行派人赈灾了嘛,并令翰林院的官吏们随行监督..
另外怎么是滦州同知上奏,滦州的知州呢?
闻言,朱由校便是微微坐直了身子,脸色有些严肃的说道。
滦州乃是地震核心,灾民人数过多,他倒是可以理解,但州城粮仓正常的情况下,应该不至于这么快便告罄,更何况他此前已经筹措了一批粮草。
回陛下,司礼监掌印太监将头垂的更低,但脸上却没有太多的怀疑和惊怒,反倒是耐心的解释道:奴婢核查过了,滦州的知州已于前段时间卸任,朝廷还没有委任新的知州..
另外在滦州的翰林们也同时上奏,向朝廷请粮..
而且永平府那边,向朝廷索要的粮食更多...
奴婢觉得,此事应当不至于存在猫腻..
一语作罢,朱由校脸上的怀疑之色隐去,转而点了点头:那就尽快让户部和工部办理,以免地方不稳。
他这回之所以力排众议,将自诩的翰林们派遣至地方赈灾,便是想让这些终日待在京师的官员们趁机体会一把人间疾苦,并杜绝和地方官员沆瀣一气的情况。
毕竟翰林院乃是京师诸多署衙中,与地方上交集最少的署衙。
陛下英明。
轻轻颔首之后,司礼监掌印太监蹑手蹑脚的收回这封朱由校亲自批示过的奏本,并未太过在意奏本末尾署名的翰林当中,有一人名为孙之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