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战机虽好,然力有未逮(2 / 2)
郑介民首先开口,语气谨慎:“处座,此事。。。关系太大。
我军新败,精锐折损严重,桂系部队退至安庆,中央军各部正在整补,仓促间能否组织起有效的攻击兵力?
此其一,其二,日军内讧,情报是否确凿?程度如何?是局部摩擦还是你死我活?
若是敌人诱敌深入之计,我军贸然反击,岂非自投罗网?”顿了顿,郑介民继续补充道:“况且,即便情报为真,我军反击成功,重新夺回南京,以目前局势,能否守得住?
若日军缓过神来,调集重兵反扑,南京恐再成血肉磨盘。
届时,国际观瞻且不论,国内民心士气恐再受重挫。”
训练负责人余乐醒深吸一口烟,沉吟道:“郑副处长所虑,不无道理。
不过,若日军内讧属实,且规模巨大,确是我军难得的战机。
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日军骄横,绝料不到我军刚经历大败,竟敢主动反攻。
若筹划得当,以精干部队实施奇袭,即便不能长期固守,能予敌重创,收复首都一时,其政治意义和对我军民士气的鼓舞,将不可估量。
关键在于,情报的可靠性,以及我们有没有一把能刺出去的‘尖刀’。”
主任秘书唐纵则更关注操作层面和潜在风险:“即便内线可靠,情报传递过程中的延误,失真亦需考虑。
战场瞬息万变,等情报到我手,再决策,调兵,时机是否已然错过?
再者,如此大规模军事行动,若我辈仅凭单一情报来源便推动决策,一旦有失,谁来承担这“妄启战端”之责?
是否应先设法多方验证情报?”
会议持续了数小时。
烟雾更浓,茶杯里的水早已凉透。
戴笠始终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
他内心其实倾向于相信这份情报的真实性,有着“青玉”板井雄大的存在,他对“烛影”,即南造云子的渠道和能力有相当程度的信任。
他也渴望能有一场胜利来扭转颓势,稳固军统和他个人的地位。
但郑介民和唐纵提出的现实困难和政治风险,又像冰冷的枷锁,束缚着他的决断。
最终,戴笠长长叹了口气,声音带着疲惫与无奈,但同时也松了口气。
“诸君所言,皆切中要害。
目前我军确需时间重整旗鼓,后勤补给,兵力集结,非一朝一夕之功,战机虽好,然力有未逮。”
顿了顿,戴笠做出决定:“那我就回复内线,情报已悉,甚谢。
然我军新挫,整补需时,短期内无力组织大规模反击。
望继续密切监视敌动态,伺机而动。’”
他并未完全关闭大门,留下了“待机而动”的活话,但实质上,等于婉拒了即刻反攻的提议。
这个决定,充满了乱世中身居高位的算计与己身利益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