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厂院新风 > 第522章 《我的小伙伴》之26

第522章 《我的小伙伴》之26(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图书馆的民俗展柜里,摆着套木质糕模,模子上刻着“福”“寿”的纹样,木纹里嵌着陈年的米粉,像实语刻在木的骨头上。四十二世孙拿起块糕模,指尖能摸到刻痕的深浅,他说:“这是太爷爷印糕用的,每个纹样都浸过米香,所以才这么沉。”

管理员找来棉布,孩子们给糕模细细擦拭,想让实语更清晰。有个模子的“福”字缺了点,孩子们用木刻刀轻轻补全,四十二世孙指着说:“这是实语漏了笔,我们给它添上,让福气更全些。”展柜旁渐渐多了些新做的糕模,孩子们在上面刻着“安”“康”,说要让新实语跟着老实语学,把扎实的日子传下去。

第五百八十七章糕巷里的“故事实语痕”

巷口的老糕坊,青石板被米浆浸得发亮,经年累月竟结了层浅黄的壳,像实语在石上结了痂。孩子们踩着石板跑,鞋底沾着淡淡的米香,像踩着一串沉甸甸的花。“太爷爷太奶奶的糕船,是不是也在甲板上留下这样的诗语?”四十二世孙蹲在石板旁,“这处滑的是‘用料足’,那处糙的是‘不掺假’。”

老者往石板的凹痕里撒了些米粉,用扫帚轻轻扫匀,说要让实语在石上结层新壳。“给老石头喂点粮,”他笑着说,“好让实语记得甜的根。”有个做糕的老师傅路过,摸着石板突然笑了:“这纹路像我年轻时,师父揉面的案板印,实语都藏在面团的筋道里,嚼着才觉出实在。”

第五百八十八章贝壳串珠的“时光实语链”

孩子们把贝壳用麻绳串成链,挂在石臼的耳柄上,米香钻进贝壳的缝,像给实语镀了层米黄色的膜。“贝壳说‘浪里的实’,米粉说‘臼里的实’,”四十二世孙晃着链子,“它们在比谁的实语更沉呢。”

月光透过厨房的窗,照在贝壳上,链影在臼底投下疏朗的纹,像实语编的网。老者指着沾着米粉的贝壳:“你看这白花花的,是实语给贝壳撒的粉,说‘日子要粉粉糯糯才扎实’。”

第五百八十九章老相机的“光影实语帧”

博物馆把石臼的米粉、糕模的纹样、贝壳链的沉影拍成照片,连成“光影实语卷”。卷中留着块空白,四十二世孙用米粉在上面画了座糕坊,坊前泊着船,船头放着石臼,他说:“这样坊里的实语和海里的实语,能在香里碰个头。”

管理员在空白处贴了片刚蒸的米糕,说:“这是新出笼的,带着最新鲜的实劲。”有天午后,阳光透过照片,米粉画的糕坊在墙上漫开来,竟和贝壳链的影子融在一起,像实语真的顺着米香,飘到了船边。

第五百九十章课堂上的“爱的实语分量”

劳技课上讲制糕,老师问:“爱会不会像米糕一样,在实语里蒸出沉甸甸的分量?”四十二世孙举着石臼:“会!太爷爷太奶奶的爱,像石臼的米粉藏着劳作的实语,像糕模的纹样藏着祝福的实语,像贝壳的粉痕藏着山海的实语,就像实语藏在分量里,不花哨,却能垫满心窝。”

他在纸上画了杆秤,秤盘里放着米糕、糕模和贝壳,说:“这是实语的秤,称得出每个真心有多重。”老师把孩子们的画贴成一面墙,风过时,纸页带着米香,像无数诗语聚在一起,说着不掺假的暖。

第五百九十一章腊月的“糕香实语宴”

腊月这天,孩子们在糕坊摆了长桌,桌上放着石臼舂的米糕、红糖馅的团子,竹篮里堆着新蒸的年糕,像场“实语宴”。四十二世孙把贝壳链挂在桌角的糕旗上,说:“太爷爷太奶奶,来尝口扎实的甜呀,实语都蒸在糕里呢。”

全家人围着石臼坐,老者给每个孩子的碗里夹了块米糕:“这是当年的规矩,腊月吃米糕,说实语能像糕体一样,在心里发得满满当当。”米香混着蒸汽漫开来,孩子们把蒸糕的米水浇在院角的菜里,说要让实语钻进土里,明年长出更瓷实的鲜。

第五百九十二章含羞草的“记忆实语绒”

孩子们发现,含羞草种在糕坊的陶盆里,叶片的绒毛沾着细小的米粉,像藏着米的实语。“这是太爷爷太奶奶的实语落在草上了,”四十二世孙用指尖拂过绒毛,米粉簌簌落下,“它们被米香喂得实了,不轻易蜷起来呢。”

他找来刻着米糕纹的陶盆,在盆底铺了层筛剩的米糠,再把含羞草种进去,说要让实语从根开始沉。盆放在石臼旁,草叶在米香里轻轻摇,像在跟着木杵的节奏晃。有天清晨,草叶上的露珠裹着米粉滚落,在盆底积成小小的堆,像实语在陶盆里,悄悄攒了把沉甸甸的甜。

第五百九十三章时光的永恒实语

很多年后,厨房的石臼换了新的木杵,糕巷的石板磨得更亮,来这里的人会在腊月蒸米糕,在晴天闻石臼的香,说这里的每样东西都在沉沉地说着实语,说的都是叶东虓和江曼的实在。

四十二世孙也成了守护老巷的老者,他给孩子们讲完故事,总会往石臼里添些新粉:“你看,实语永远在舂,因为爱永远在扎实里;米永远在香,因为记忆永远在沉淀里。”

新的孩子们会给石臼清米垢,会给糕模刻新纹,会给含羞草换陶盆,像在给这永恒的实语,不断添上新的料,让时光的糕,越蒸越实,越嚼越甜。

风穿过糕巷,带着米的醇香、贝壳的沉响、草叶的实语,像叶东虓和江曼在说:“你看,我们的爱变成了永恒的实语,藏在每块糕里,每粒粉里,只要你肯用心尝,就能在时光的扎实里,摸到我们从未虚浮的掌心。”

第五百九十四章木匣里的诺语纸鸢

四十三世孙在阁楼木箱里翻出只木匣,匣内躺着只旧纸鸢,竹骨泛黄,绢面蒙着薄尘,像诺语折在翅羽的褶皱里。他轻轻展开纸鸢,翅尖还留着当年放飞时扯破的小角,用细麻线仔细补过。“这是太爷爷太奶奶的诺语鸢,”孩子说,“竹骨在说‘牵着手就不会飞远’,绢面在答‘记着约就不会迷路’。”

老者用软布擦拭绢面,蒙尘渐渐褪去,露出上面画的山海图:“当年你太爷爷出海前,和你太奶奶扎了这纸鸢,说纸鸢飞多高,诺语就飞多远,等归期到了,就一起把它放上天。”清明的风穿过阁楼窗,纸鸢在风里轻轻颤,孩子说:“诺语顺着风往上飘,像在给远方捎信,说‘我们等着呢’。”

第五百九十五章图书馆的“记忆诺语笺”

图书馆的旧书堆里压着些麻纸笺,上面用毛笔写着短句,像“春归时共放风筝”“潮平处同看晚霞”,字迹被岁月浸得发暗,却透着股执拗的约。四十三世孙抽出一张,笺边还留着淡淡的折痕,他说:“这是太奶奶写的,每个字都捏得很紧,像怕诺语被潮声冲散。”

管理员找来竹架,孩子们把笺纸一张张挂好,在旁边摆上同款的纸鸢,说要让诺语有个伴。有张笺上的字被虫蛀了个洞,孩子们用金粉细细补全,四十三世孙指着说:“这是诺语破了个口,我们给它补块金,让约定更牢些。”书架旁渐渐多了些新的诺语笺,孩子们在上面画着纸鸢的影子,说要让新诺语跟着老诺语学,把约的香传下去。

第五百九十六章鸢巷里的“故事诺语痕”

巷口的老槐树上,树干还留着当年拴风筝线的磨痕,深浅不一像串省略号,像诺语在木里生了根。孩子们摸着树痕的凹凸,那是年月留下的印记,像串没说完的约。“太爷爷太奶奶是不是总在这里放风筝,让线放了又收,收了又放?”四十三世孙数着磨痕,“这道深的是‘快回来了’,那道浅的是‘再等等’。”

老者往树痕里填了些桐油,用布轻轻擦匀,说要让诺语在里面润得更久。“给老树喂点油,”他笑着说,“好让诺语记得线的暖。”有个守巷的老人路过,摸着树痕突然笑了:“这纹路像我年轻时,和老伴放风筝的线痕,诺语都藏在线的松紧里,风一吹就知道‘快到了’。”

第五百九十七章贝壳串珠的“时光诺语链”

孩子们把贝壳用麻线串成链,系在纸鸢的尾穗上,风过时,贝壳相撞的脆响混着线的轻颤,像诺语在低声应和。“贝壳说‘浪里的诺’,纸鸢说‘天上的诺’,”四十三世孙举着纸鸢跑,“它们在比谁的诺语飞得更远呢。”

月光透过阁楼的窗,照在贝壳上,链影在绢面投下晃动的纹,像诺语画的弧。老者指着沾着尘的贝壳:“你看这灰扑扑的,是诺语给贝壳盖的章,说‘不管过多少年,约都作数’。”

第五百九十八章老相机的“光影诺语帧”

博物馆把纸鸢的翅影、诺语笺的字迹、贝壳链的脆响拍成照片,连成“光影诺语卷”。卷中留着块空白,四十三世孙用墨汁在上面画了只纸鸢,翅尖系着贝壳链,链尾连着艘船,他说:“这样天上的诺语和海里的诺语,能在风里牵着手。”

管理员在空白处贴了段旧风筝线,说:“这是当年的线轴上拆的,带着诺语的韧。”有天午后,阳光透过照片,墨汁画的纸鸢在墙上飘呀飘,像真的有人在牵线,线的那头藏着沉甸甸的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