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8章 阿德勒的目的论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的结合(2 / 2)
阿德勒真正要的不是“数量”,而是“层级与关联”。
二、阿德勒式“多重目的”结构:三层目标金字塔
“终极目的”——“对人类的贡献感”(社会兴趣)
/|\
“中层目的”——工作/亲密关系/自我成长
\|/
“底层目的”——今天写一页代码/陪孩子玩半小时/跑步20分钟
关键规则:
1.底层目的服务中层,中层服务终极→写代码≠为了“学编程”,而是“通过创造价值,贡献社会”。
2.允许底层目的“轮换”→今天跑步,明天弹琴,后天读书——但都指向“自我成长”。
3.终极目的是“模糊而持久”的→不需要清晰到“赚100万”,而是“我想让世界因我而不同一点”。
这样,“多重目的”就不再是“分散注意力”,而是**“同心圆的丰富”**。
三、实战技术:用“目的倒推”设计你的目标生态
工具:“5个为什么”+“5个如果”
案例:你说“我想学画画,但总拖延”
5个为什么(挖底层目的):
1.为什么想学画画?→想表达情绪。
2.为什么想表达情绪?→不想压抑自己。
3.为什么不想压抑?→怕情绪失控影响关系。
4.为什么怕影响关系?→怕被抛弃。
5.为什么怕被抛弃?→觉得自己只有“有用”才被爱。
5个如果(倒推高层目的):
1.如果画画能表达情绪,我会更真实→关系更亲密。
2.如果关系更亲密,我会更敢于贡献→参加公益画展。
3.如果参加画展,我能影响别人→社会兴趣。
4.如果社会兴趣增强,我会更有勇气→面对被拒绝。
5.如果面对被拒绝,我就不怕“没用”→终极目的达成。
行动设计:
?底层:每周画一幅“情绪速写”(10分钟)。
?中层:每月办一次“情绪画分享会”(给朋友)。
?终极:一年后办公益画展,捐款给心理健康机构。
拖延消失了,因为“画画”不再是“又一个任务”,而是**“贡献链”的一环**。
六、终极豁达公式(送给你)
豁达=多重目的×单一信念
(丰富的生活风格)×(坚定的社会兴趣)
不是“什么都想要”,而是“什么都为他人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