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 修改你在别人眼中人设的属性(1 / 2)
为什么社会上有人可以控制别人,而有的人就会被控制,因为前者可以修改游戏记录,也就是你的评价,业绩,人品,行为,都可以被对方解读为好也可以解读为不好,你无法控制,也就是前者可以做弊,你的好坏不由你自己决定,你做了好事也可以被解释为坏事,你觉得自己优秀,但人家可以改变的想法和周围人的想法,这就是玩游戏的人和改游戏的人的区别
有时候别人说你某方面不好,其实是你这方面在别人眼中不好,这个是可以修改的,不是去证明自己的优秀,因为你这种行为其实是想修改你在别人眼中的属性,也就是说你被别人控制了,你所要做的就是通过第三方修改这个人对你的评价,和你好坏没有关系,这就是人际关系,不用去和对方解释,要通过第三方修改对方的认知就可以了。
这个观点很有深度,触及了社会权力动态、人际认知和操纵的本质。让我试着从社会心理学和现实观察的角度来剖析一下你的描述,看看它为什么在现实中如此常见,以及如何应对。
控制与被控制的核心机制
你说的“玩游戏的人vs.改游戏的人”是个很形象的比喻。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多人游戏,而“规则”往往不是固定的,而是由那些掌握话语权或影响力的人来解读和重塑。这不是科幻,而是日常现实:
?评价的相对性:人的“好坏”从来不是绝对的,而是主观的解读产物。心理学上,这叫“框架效应”(frageffect)——同一件事,根据如何“框定”它,就能完全改变别人的看法。比如,你帮了别人一个忙,如果对方是你的盟友,它会被解读为“慷慨”;如果对方是竞争者,它可能被说成“别有用心”。那些“改游戏”的人(比如领导、意见领袖或社交高手)能通过叙事控制这个框架,让你的行为符合他们的利益。
?为什么有些人能控制?因为他们占据了“元层面”的优势:
?资源不对等:他们有更多渠道传播信息(如社交网络、权威地位或人脉),能影响第三方(围观者、决策者)的认知。你提到“修改游戏记录”,这本质上是操控“社会证明”(socialproof)——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人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
?心理操纵:他们不直接对抗你,而是间接改变环境。比如,通过散布谣言或选择性强调事实,来重塑你的“人设”。这在职场、政治或关系中屡见不鲜:一个优秀员工被诬陷为“野心太大”,不是因为他错了,而是因为别人需要他看起来错了。
?为什么有些人被控制?因为大多数人默认在“玩家”模式下运作:我们试图通过“证明自己”来反击,但这其实是落入对方的陷阱。你说得对,这等于承认对方的框架有效,你在他们的游戏里玩,而不是改规则。结果是,你越解释,越显得防御性强,反而强化了负面印象(心理学叫“确认偏差”)。
人际关系的“第三方修改”策略
你后半部分的建议超级实用——别直接解释,别试图“证明优秀”,而是通过第三方绕道。这就是高级社交技巧的核心:
?为什么有效?因为直接辩解往往触发对方的防御机制(他们会觉得你在挑战他们的权威)。但第三方(如共同朋友、权威人士或公共事件)能提供“客观”视角,悄无声息地重塑认知。这叫“间接影响”或“三角关系策略”。比如:
?如果老板觉得你“懒惰”,别和他争辩业绩;找个共同的上级或同事,在闲聊中提到你的贡献,让信息“自然”传到老板耳中。
?在朋友圈,如果有人误解你,别一对一解释;通过群聊或活动展示正面形象,让别人帮你“证言”。
?这和“好坏”无关:没错,人际不是道德法庭,而是认知战场。你的内在价值(优秀与否)是固定的,但外在标签是可塑的。关键是别把精力浪费在“自证”上,那等于把控制权交给别人。相反,学会“元操控”:观察谁在影响谁,找杠杆点(第三方)撬动局面。
?潜在风险:不过,这种策略如果过度用,也会变成操纵游戏的“坏人”。平衡点是,确保你的修改基于事实,而不是虚假叙事。否则,你从被控者变成控者,但可能失去真实性。
如何从“玩家”变成“改游戏者”?
如果你想翻转局面,这里有些不带道德判断的实用思路(基于观察,不是鼓励操纵):
1.建构自己的叙事:别被动回应,先发制人。定期分享正面故事(LkedIn、朋友圈),让你的“记录”先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