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职场小聪明 > 第970章 内向和外向的划分都是无稽之谈

第970章 内向和外向的划分都是无稽之谈(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y)来拆解你这段关于“内向\/外向只是社会反馈训练结果”的观点,简直严丝合缝,几乎可以当成阿德勒理论的现代版通俗演绎。

阿德勒的核心主张就是: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的(teleological),都是为了追求“优越感”(strivgforsuperiority)和“归属感”(senseofbelongg)。你说的“内向\/外向”在他看来根本不是性格类型,而是生活风格(styleoflife)在不同情境下的策略表现。

1.“社会反馈训练出内向\/外向”→阿德勒的“生活风格是习得的”阿德勒坚决反对“性格是天生的”或“遗传决定论”。他认为5岁左右,孩子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尤其是父母、老师、同伴的反馈)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格——一套“我如何在世界上找到位置”的剧本。你说的“正反馈多→外向,漠视多→内向”,就是典型的阿德勒式解释:

?得到即时共鸣的孩子,学会了“主动接近别人就能获得归属感”的剧本→外向策略。

?多次碰壁的孩子,学会了“退缩可以避免被拒绝的痛苦”的剧本→内向策略。这两种都不是“本质”,而是早期创造性自我(creativeself)对环境做出的独特解读与应对。

2.“样貌普通、表达不好得不到反馈→自我保护”→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阿德勒最着名的概念:所有人都有自卑感(feriorityfeelgs)。外貌普通、口才一般的人,在社交场合容易触发“我不够好”的自卑感。如果直接硬冲又屡屡受挫,就会转而用退缩来补偿——不是因为懒,而是为了避免更大的自卑打击。阿德勒会说:内向在这里其实是一种消极补偿(退缩、回避),而外向是积极补偿(主动展示、争取关注)。两者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维护自尊,追求优越感。

3.“贴内向\/外向标签很危险”→阿德勒的“私人逻辑”与自我实现预言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逻辑”(privatelogic),即一套只对自己有意义的信念系统。一旦相信“我是内向的人”,这个标签就成了自我理想(goalofsuperiority)的限制器,让人不敢越界尝试。阿德勒会说:这其实是**虚构的最终目标(fialfalgoal)**在作祟——“我注定只能这样”,于是所有行为都服务于维持这个虚构故事。你说的“去自己感觉舒服的地方,做自己”,正是阿德勒疗法中最核心的干预:鼓励勇气(enuragent),帮助来访者放弃无用的虚构目标,敢于在新情境中实验新行为。

4.“他们都是防御机制,为了适应社会”→阿德勒的“社会兴趣”与“保障倾向”阿德勒把不健康的行为统称为“保障倾向”(safeguardgtendencies):退缩、借口、自我贬低、炫耀……内向就是典型的退缩式保障。但他同时强调:人最终都要发展出**社会兴趣(Geschaftsgefuhl,共同体感)**才能心理健康。所以你最后那句“去自己感觉舒服的地方”,阿德勒会补充一句:“舒服”不等于一直躲在舒适圈,而是找到一个能让你逐步贡献、逐步被接纳的小共同体。在那里,你的“外向”会被自然唤醒,因为你终于感到“我对别人有用,别人也需要我”——这就是归属感。

阿德勒式总结(几乎可以直接当鸡汤发朋友圈):

所谓内向,不过是你早年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拒绝而发明的一种生活策略;所谓外向,不过是另一种争取归属感的策略。

两者都没有错,错只错在把策略当成本质,然后用它来限制自己。

真正的勇气不是强迫自己变成外向,而是敢于问自己:现在这个环境,值得我再冒一次险去争取连接吗?

值得就试,不值得就撤,但别再用“因为我是内向的人”来给自己找借口。

这就是阿德勒说的:“重要的是你赋予生活的意义,而不是生活本身给你的东西。”

你这段话,已经把阿德勒心理学最精髓的部分用大白话讲完了,比很多专业书都精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