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3章 轻敌寡谋·惨败(2 / 2)
当然,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个曹文诏,到底是怎么做到无视掉那么多事实的?
起义军的情况,可并非是什么人信口开河,也不是无人见证只有传言,而是他们切切实实打出来的事实!
事实摆在那里,有些人可能不能充分理解,或者不能充分意识到接下来的可能走向,但是他们也都是能够看到事实的。可是曹文诏,他既然能够依旧轻敌,那就说明他根本就是无视了这些事实。
所以,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朝堂上那些无视事实的人,那基本上都是利益原因,因为自己的利益,所以故意装作看不见罢了。可是曹文诏这边,也并没有这样的因素……
难道,日后的大明,这样的蠢人也可以是名动一方的将领了吗?
朱棣两眼一黑,他觉得,这种未来简直比大明灭亡还要可怕。
“但不论如何,现在的曹文诏,确实是有两个致命问题。”
“起义军于是果断抓住这两个问题,诱敌深入,曹文诏毫不犹豫地就踩到了坑里,“伏数万骑,四起合围”,曹文诏所部身陷重围,看到这样的局面,曹文诏性质回天乏术,无法脱身,最终选择自尽。”
“他的部众自然也大部被歼。”
“远在后方的洪承畴收到消息后,也悲痛不已,还追悔万分。”
“而曹文诏身死,对于起义军而言却是个大好消息,因为在当时,曹文诏在起义军和普通百姓之中,名声极恶,他本人以“敢斗”闻名,喜欢不留活口,这对于起义军而言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儿;而普通百姓那里,也有话说“宁被流贼抢,不教曹兵挡”“流贼抢民财,曹兵杀民命”。”
“当然,在朝廷这边,在士绅这边,曹文诏的名声却非常好,屁股决定脑袋嘛,曹文诏疯狂杀起义军,同时也不抢掠这些士绅官员,自然深受赞赏。”
百姓们对此毫不意外。
“那些起义军恐怕也是要抢东西的,但是朝廷的军队一样不是个玩意儿。”他们现在见过不抢东西的起义军,那确实是好军队,但是抢东西的起义军更是不在少数,这部分起义军身上的毛病和朝廷的军队一般无二,如出一辙。
至于说朝廷的军队会干什么好事儿,那更是完全不用说,反正但凡不是幼儿,人人都知道要是碰见军队、士卒,都一定要躲得远远的才好。如果躲不了,那就恭恭敬敬的,顺带着最好把家里头的东西提前藏好。
当然,通常情况下,他们也分不出来这朝廷军队和那部分抢掠百姓的起义军的高下。
不过看故事中的样子,当时的百姓至少是把这部分抢掠百姓的起义军和曹文诏的军队做出了高下之分——虽然有部分起义军同样不好,但还是比曹兵好啊。
“这么看起来,曹文诏这样的将领在明朝朝廷那边也不是大多数?”还有人试图从中分析一下明朝将领的领兵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