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紧固的基石(1 / 1)
米家沟桥梁坍塌事件的公正处理,在黄沙市乃至全省都引发了巨大的震动。郑爱国副市长的落马,如同一记沉重的警钟,敲响在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心头。它清晰地表明,无论职位多高,背景多深,只要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终将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风波中,有一个人物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她以其坚定不移的原则、无所畏惧的勇气以及对人民深切的关怀之情,从众多人中脱颖而出,成功地吸引了省委乃至中央考察干部的目光。这个人,便是刘秋凌。
事件平息后约半年,省委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对刘秋凌进行进一步的重用。她被任命为黄沙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任命下达时,省委领导找她谈话,语重心长地说:“秋凌同志,米家沟的悲剧告诉我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个基础,既是各项工程的物理基础,更是我们党和政府公信力的政治基础。省委希望你在黄沙市,能像你的名字一样,“秋”一样沉静务实,“凌”一样锐意突破,牢牢夯实这两个基础。”
从交通局长到市委秘书长,再到一市之长,刘秋凌的职业生涯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岗位变动。
每一次的晋升都伴随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而这次成为一市之长更是如此。
岗位的变化不仅仅意味着权力和地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视野和责任的改变。
刘秋凌深知这一点,她并没有因为升迁而沾沾自喜,反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郑爱国案的曝光让刘秋凌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而是反映了黄沙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
这些矛盾包括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注重表面政绩而忽略民生根本、监管体系存在漏洞以及部分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等方面。
刘秋凌意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易事。
她需要深入调查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这不仅需要她具备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决策智慧,还需要她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推动改革和发展。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刘秋凌并没有退缩。
她坚信只要自己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就一定能够带领黄沙市走出困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任伊始,她没有急着烧“三把火”,而是带着秘书,不打招呼、不定路线,深入厂矿企业、田间地头、学校医院,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密集调研。她走访了当年庙沟村参与建设的那些石料场、果品加工厂,仔细询问他们在经营中遇到的行政审批、融资贷款等难题;她也去了市区里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小区,亲眼目睹了居民们生活在墙体开裂、消防通道堵塞环境下的担忧。
调研归来,她的思路清晰了。她在第一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上,提出了“质量黄沙,民生黄沙”的施政理念。她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但绝不能再是“带血”的GDP,绝不能再是“短命”的政绩工程。我们要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可持续、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发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她推动的第一项重大改革,就是建立并严格执行“重大公共工程项目终身负责制”。明确规定,项目的审批、建设、监理等各个环节的负责人,无论将来调任何处、退休与否,都要对工程质量承担终身责任。这项制度起初遭遇了不小的阻力,一些干部认为过于严苛,会束缚手脚,影响招商和建设速度。但刘秋凌态度坚决:“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质量好一点,安全稳一点。今天的手续‘繁琐’,是为了明天的人民不流泪。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商量余地!”
同时,她大力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松绑减负。她常说:“政府的手,不该伸的地方要坚决收回来,该管好的地方必须管住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