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冒进败退(1 / 2)
故城洲的码头旁,孙登望着渐渐远去的水军船队,低声自语道:
“两万水军,三百余艘船只,只求取了夷道城即可。若取了夷道之后,以此为支点徐徐图之,则江陵可复。”
孟宗也在旁赞许的说道:“步司空乃是大吴名将,取一小小的夷道城还不是探囊取物一般?”
“的确是大吴名将。”孙登满意的点了点头,又随之朝着西陵城的方向略显忿恨的看了一眼:“总比某些人好,屡屡劝说朕不要出兵,还拿魏军来恐吓于朕!”
孟宗在旁劝道:“大将军只是有些迂腐了,或者是被诸葛孔明蛊惑,有些不知进退。待步司空得胜归来,大将军定会幡然醒悟的。”
“但愿吧。”孙登长长叹了一声:“如今朕有求于诸葛孔明,还是当忍耐一二的。”
孟宗默默点头。
在整个灭吴之战中,当江夏被夏侯儒侵扰时,是全琮带着吴国中军来此帮助孙登所在的江夏大胜。诸葛瑾与满宠在江陵长期相持的时候,孙登是作为客军守在汉津渡口,并未参与到最惨烈的相争。即使到了后来防守西陵,孙登依旧是在故城洲上龟缩防守,全然未经历了半点战事……
孙登对战争当然是有理解的,但或许是由于太子和皇帝的身份,使他忽视了用兵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持重。
每个士卒身后都有一个家庭,身为统帅为了达成作战目的,可以不吝惜士卒的死亡与损失,但却不能盲目将士卒性命轻抛了出去,盲动用兵,这样等同谋杀一般。
孙登和孟宗等人不懂这些,也不愿去听诸葛瑾的劝说。而知道这些的步骘却全然不愿意反驳半分。
步骘哪里还不知道吴国已经亡了?
他自己都存了死志,又怎会反驳君王的出兵请求?又岂会吝惜其余士卒的性命?
你让我统兵出战,我就统兵出战,绝无二话,大不了一死了之,正好全了君臣之义!
十月五日刚刚拂晓,步骘率两万吴国水军出兵沿江而下。
不到中午,水军抵达了夷道城左近,左近半艘魏军船只都未见到。正当步骘下令前部下船上岸的时候,夷道城西侧的夷水之上和东南方向的大江上各有一支船队朝着夷道城夹击而来,正是艨艟将军乐綝和斗舰将军夏侯威所部的两万水军。
而陆逊本人,正悠悠然的从夷水更上游些的位置随在乐綝部身后而来。
三万水军分为两路埋伏,加上一座空空如也的夷道城,这只不过是陆逊的一招闲棋而已。守株待兔般等了数日,竟真有吴国水军从上游而来撞上了!
船帆影影绰绰,魏国船只比吴船大上许多,江面上延绵不断,宛如一座城墙般横压过来,霎时间,已经上岸的五千余吴军士卒已然丧胆,纷纷朝着身后船只逃去。吴船忙着接敌迎战,哪里有空顾得上惊慌逃命的同袍?
只是由于大魏船队的到来,这两万吴国水军就完全丧了胆气。倒也不能责怪他们,这数月之间,谁还不知往日那个虎踞数州的大吴已经苟延残喘了呢?这些扬州、荆州出身的士卒,又有哪一个不思乡呢?
西陵是什么荒僻地方?
投了魏国,起码能保全性命回家种田!
随着乐綝和夏侯威两部横冲直撞般蛮横的突入吴军船队之中,吴国水军仓促的防守一触即溃,纷纷朝着魏国水军请求投降,只有六十余艘原本处于最后端的吴船见形势急转直下,匆忙调转船舵朝着上游逃去。
……
“战绩清点出来了吗?”陆逊轻声问道。
“大王稍待,属下这就快好了。”王濬整理着各部发来的报告,又计算了些许,这才开口回禀:“禀大王,俘获大小吴船两百五十余艘,投降之吴兵应超一万四千人,另外吴军主将步骘也一并在战斗中被夏侯将军所部擒获。夏侯将军称,在步骘知晓主将为大王后,一直喊着要见大王。”
“他要见本王?”陆逊叉腰站着,沉默片刻,而后叹了一声:“让夏侯威将步子山带来。多年未见了,今日重逢不知会是何场景。”
“属下明白了。”王濬轻声点头。
夏侯威是个识趣的,将步骘的全身捆缚早已松开,由两名亲信军士押运到了陆逊的座舟之上。
“子山兄,别来无恙乎?”陆逊拱手问道。
为了见步骘,陆逊特意换下了自己王爵袍服,而是换上了寻常的文士服,半点表现身份的物件都没有带。
步骘上下打量了陆逊许久,轻笑一声:“许久不见,伯言风采依旧,倒是我垂垂老矣。今日重逢,不知我该怎么称呼伯言。是唤你为陆将军、还是唤你为陈仓王更好?”
陆逊轻声应道:“还是以字称呼我吧,你唤我伯言,我唤你子山兄。不然我称你为淮王殿下还是司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