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选用贤良(1 / 2)
翌日,却月城临时改建的行宫之中。
“陛下,司空请见。”散骑侍郎诸葛绪进入曹睿书房之中,躬身禀报。
“好。”曹睿轻声应了一个字。
说是行宫,实际上就是却月城中的府城暂时改成了几座建筑,不过朝野上下都知皇帝惯常在书房中办公,亦时常在行宫书房中就寝,于是司马懿留守武汉、筹备行宫之时,直接与淮南太守传讯,令其遣船只将寿春行宫书房内的一应物什送来武汉。
这些细节小事上面,司马懿还是颇为用心的。
“臣拜见陛下。”司马懿躬身行礼。
曹睿倚在躺椅上,微微颔首:“司空寻朕何事?”
司马懿道:“臣昨日领了旨意担任江南行台尚书令一职,且昨日朝会上臣已听裴侍中细细说了江南行台的职责与要务。”
“臣想了一夜,江南行台若能得用,还是要以培养官吏为先,而后再论如何做事。臣一人在武汉分身乏术,故而想请陛下从尚书台来分两名尚书与臣来做仆射,以便江南三州半之地的监督事宜。”
曹睿却直接拒绝了司马懿的这一请求:“朕与司空明说,内外官员将要掉换,朝中的几名尚书,朕有意让他们或做九卿、或外任为刺史,暂时还不能将他们放给司空。”
“不妨从朝中的资历之人选出几人来做江南行台的尚书。一为拔擢、二为锻炼履历,可以两全。至于仆射就不必设了,直接任命为江南行台的尚书吧。”
“司空需要几人?”
司马懿显然早有准备,思索几瞬,而后说道:“臣需要三人协助,分别负责税赋、田土和教化三事。”
曹睿笑笑:“三个尚书倒也可以。对于尚书台和大魏官员的资历,司空比朕要熟悉,司空眼下可有人选?”
“陛下稍待,且容臣思量片刻。”司马懿拱手。
曹睿点头:“不急,司空自寻座位去吧。”
“谢陛下赐座。”司马懿行礼后寻了位置坐下,低眉垂目,竟真似认真思索人选一般。
曹睿也不搭理他,自顾自的倚在躺椅上闭目养神,直到大约一刻钟后,司马懿这才出声回应。
“陛下,臣有三人举荐。”
“说来。”曹睿睁开双眼。
司马懿道:“臣举荐御史郑袤、尚书郎华表、尚书郎石苞三人。此三人各具才思,或精习庶务、或明断是非、或勇于任事,可为江南行台之尚书。”
“竟是这三人?”曹睿笑笑,随即说道:“郑袤是宫内郑美人的父亲,朕对他还是有几分了解的,此人是精习庶务还是明断是非?”
司马懿拱手:“后者。精习庶务指的是尚书郎华表。”
曹睿道:“华表朕虽不甚熟悉,但还是听过他的名字。故华太傅的长子,此人可用。勇于任事说的是尚书郎石苞?”
“是。”司马懿点头应道:“此人在工部为任时,常与枢密院、将作监及扬州州府协调船只督造之庶务,遇事从不畏难,臣故有此论。”
曹睿对这个石苞还是有耳闻的,此人是由司马懿征召至尚书台为郎,而且入的是司马芝的工部,还担任着工部最为要紧的职务……
“石苞此人朕有用处,以其督造筹画之能,朕欲令他到关西为任,下次攻蜀定是要从关西出兵。这种于军事上有用之人,还是让他用到军事上吧。”曹睿继续说道:“御史许混如何?此人是许劭许子将的儿子,清鉴卓识,才干斐然,常常为朝廷巡视地方,此人朕看可以。”
司马懿拱手应道:“许混此人在御史台中,臣不甚熟悉,想来也应是一才华之人。郑袤、许混二人应在洛阳,华表在人在武汉,臣请陛下允臣召郑、许二人来此,并由黄仆射为此三人下发任命与印鉴。”
“此二人司空自去行文召来。”曹睿点头,随即看向堂中侍立的散骑侍郎诸葛绪:“佑明,去将此事与黄仆射分说一二。”
“遵旨。”诸葛绪拱手应下。
接下来的几日之间,尚书台、枢密院于武汉将伐吴有功的大臣、将领、军吏和兵士的赏赐尽皆评定颁下,各军要待移驻后再行领取铜钱布帛的赏赐。
当然,尚在平定交州的领军将军毌丘俭部的功劳依然待定。
臣子之中,各州刺史、漕运沿岸各要地的太守尽皆赏赐,其余重臣如陈群增邑一千五百户、杨阜改亭侯为县侯增邑一千二百户,御史中丞陈矫增邑千户,改任镇南将军的桓范增邑千户,左武卫将军曹泰、后将军费耀二人功居诸将之首增邑九百户,余下诸将如文钦、王凌、程喜、卑衍、孙礼、夏侯儒、夏侯献、乐綝、夏侯威、桓嘉、曹植、弓遵、曹爽、姜维等人各有封赏,战前故去的朱盖也有追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