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说障(2 / 2)
温言对释教的经典不算熟稔,对于业障却也知晓一点:在释教的理念中,业障是因为往世迷理、迷事而造作了恶业,业种会障碍菩萨行道,也会障碍初学菩萨修学佛法;这都是因为往世所造恶业种子的现行,而使得新学菩萨学佛时处处产生了障碍,这就是业障。
道门也有轮回之说,却讲究一个但求今生。
法境真人出阴神,理论上皆可以夺舍以再活一世,古往今来却鲜有真人行此权能。
但求此生,不问来世!
这也是佛道的一大分野。
但无疑,释教的前生后世之说,更能吸引到普通人,现世的无能会令人想要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来世。
释教瞄准的就是尘世的这绝大多数,还繁衍出了口诵【阿弥陀佛】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所谓的【方便之门】。
对此,温言未置可否。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释教作为在其本土被外神驱逐而出的败亡教派,才得以在古中国的土地上重新扎根并兴盛至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温言自然不会产生偏见,释教在几千年的本土化中早就成了这片土地的形状,没了华夷之别。
且其作为显学之一,更是极大繁荣了华夏的修行界与世俗界。
即便是自家的全真道,亦要吸收其中的精粹以完善自身。
虚度法师既然已经讲到此处,温言正好提出自己的疑惑:“释教还有一个【性障】,不知和这三障又作何分别?”
虚度法师闻言答道:“烦恼障就是障碍学人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二种惑不能断尽,就由这二惑的障碍,使得学人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苦,这就是烦恼障。”
“所知障是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法证知法界的真实相,无法证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无法成就佛道,这就是所知障;说的是对于法界实相的所知不足,所以成为佛道上的障碍,故名所知障。”
“业障则是……”
“至于性障,乃是指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这五法会障碍学人证得四禅八定,或是障碍学人修证解脱道,所以称为五盖。”
“这五盖原则上不与所知障相应,因为所知障是属于迷理无明,而性障五盖属于迷事无明,是烦恼障所摄的。”
温言了然:“烦恼障即事障,所知障为理障,性障分属事障……”
虚度法师含笑颔首:“正是,我全真讲求三教一统,便趁今日再与你说一说这【周天弥罗迷理无明障】,说一说其底层原理的【所知障】吧。”
温言洗耳恭听。
“瑜伽六十九卷二页云:所知障者:谓如有一,心怀变悔;依因净戒,不生欢喜。不欢喜故;不生适悦。如是乃至心不得定。心不定故;无如实知,无如实观。由此因缘,名所知障。”
“佛地经论四卷十七页云:所知障者:于所知境不染无知。障一切智,不障涅盘。虽有此障;见声闻等,得涅盘故。”
“佛地经论七卷三页云:覆所知境,无颠倒性,令不显现;名所知障。又云: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诸法萨迦耶见以为上首所有无明法爱恚等诸心心法,及所发业,并所得果,皆摄在中。皆以法执及无明等为根本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