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参加女王晚会(2 / 2)
顾从卿顺势提议,语气自然又得体。
他知道,这样的场合,每一次交流都可能成为信息收集契机,就像他笔下的福尔摩斯,总能从细节里找到突破口。
那官员端着酒杯,指尖在杯壁轻轻打转,眼里的好奇藏不住——他鬓角有些花白,却穿着时髦的丝绒马甲,说话时带着牛津腔的温和。
“我那位在麦克米伦出版社的朋友,上周喝下午茶时翻你的手稿,说这故事里的伦敦比他祖母记忆里的还鲜活。”
顾从卿心里了然,面上却笑意温润:“您过誉了。
我只是试着站在维多利亚时代的雾里,想象一个侦探会如何打量这座城市。”
他侧身避开经过的侍者,声音压得略低,像在分享秘密,“主角叫福尔摩斯,住在贝克街221B,是个怪人——会拉小提琴,懂化学,能从你鞋子上的泥点推断出你去过哪里。”
官员挑眉,往前倾了倾身:“听起来比苏格兰场的探长厉害。”
“或许更像个‘人性观察者’。”
顾从卿举了举酒杯,“比如第一个故事《血字的研究》,他面对凶案现场墙上的血字,没先猜凶手是谁,反而蹲下来研究那滴血的凝固程度,甚至闻了闻墙上的涂料——他说‘细节是魔鬼,也是真相的影子’。”
他刻意放慢语速,说到福尔摩斯通过华生的怀表推断出其兄长的潦倒时,官员的喉结动了动,显然被吸引了。
“最妙的是他的搭档,华生医生。
一个理性,一个感性,像雾都的昼夜,少了谁都不完整。”
顾从卿笑了笑,“我写他们时总在想,所谓探案,其实也是在探人性——贪婪、执念、偶尔闪现的善意,都藏在那些看似无关的细节里。”
官员放下酒杯,鼓起掌来:“精彩!
光听这几句,我就想立刻读到全书。”
他忽然凑近,语气带着几分神秘,“说真的,你是不是偷偷钻进过维多利亚时代的档案馆?
我祖母总说,那时候的伦敦,连雾里都飘着秘密。”
“或许是伦敦本身帮了我。走在贝克街的石板路上,总觉得能听见百年前的马车声——有些故事,其实就藏在这座城市的骨头里,等着有人把它们挖出来。”
舞曲换了轻快的调子,官员笑着举杯:“那我可要提前预订一本签名版。
希望你的福尔摩斯,能让这个冬天的伦敦,多些值得谈论的悬念。”
顾从卿与他碰杯,水晶杯相击的脆响混在乐声里。
那官员回到同伴中间,刚坐下就被围住。
一位戴羽毛头饰的贵妇人扬了扬眉:“刚才跟那位东方绅士聊得投机,是发现什么新鲜事了?”
他拿起香槟抿了一口,笑意不减:“你们知道吗?
他写了本侦探小说,主角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侦探,我在麦克米伦出版社的朋友说,细节细到能闻见贝克街的煤烟味。”
周围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
“中国人写英国侦探?”
一位中年男爵挑眉,“这倒有意思,是像狄更斯那样的调调,还是更像爱伦·坡?”
“听着都不像。”
官员指尖敲着桌面,“他说那侦探叫福尔摩斯,能从一块怀表看出主人的一生,还说‘细节是真相的影子’——光这两句,就够勾人了。”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投向顾从卿的方向,好奇里带着审视。
有人已经开始打听出书的日期,还有人笑着说要去书店预定,显然都被这“跨文化的侦探故事”勾起了兴致。
顾从卿与一位研究东方艺术的学者聊完,转身便见宋大使朝他招手。
走到近前,大使用香槟杯挡住半边脸,声音压得极低:“刚才那几位勋爵夫人都在打听你的书,这势头不错。”
他拍了拍顾从卿的胳膊,眼神里带着点拨,“英国人爱聊书,尤其爱聊能戳中他们辉煌的故事。
你的福尔摩斯,就是把钥匙,能打开不少话匣子。”
顾从卿举起杯子,与大使的轻轻一碰,水晶相击的脆响里带着默契。
“我明白,”他轻声回应,“书里的伦敦,既是他们的记忆,也是我们的桥梁。”
此时舞曲又起,灯光流转间,不少目光仍若有似无地飘过来。
顾从卿望着那些探寻的眼神,忽然觉得,这本尚未出版的小说,已经在无形中织起一张细密的网,将不同语言、不同背景的人,悄悄连在了一起。
而他要做的,就是让这张网,在故事的滋养下,变得更结实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