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北伐,伐伐着,诸葛亮也上榜了。(2 / 2)
李知县抬头一看,庭中站立的正是于仁十岁的儿子于谦。
李知县才学有限,便嘲笑于谦说:‘小孩子乱搭什么话,我说的是诗,是一句诗里的上联,你说我什么李先生,真是荒唐!’
于谦毫不客气,立刻道:‘我这阁下是楼阁之下,李是指杏花桃李的李树,先生是先于杏花开放而生长,又岂是指你李大人!’
虞谦见于谦如此谦恭,心中欢喜,随口出了个上联:‘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此乃绝妙上联。
何无忌是晋朝大臣,魏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中的魏国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朝名臣。
这三人只是起兴,虞谦实为引出‘无忌’一词,是说他们之间尚且同名,你我之间虽然同名,你也不必忌讳。
见知府如此大度,十四岁的于谦莞尔一笑,随即朗声答道:‘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如果说上联绝妙,这个下联更是妙到毫巅。
张相如是汉初大臣,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完璧归赵的名相,司马相如则是汉代大文学家。
三人同名,自然引出‘相如’一词。
于谦的意思是说,虽然这三人都名相如,但实际上彼此间还是有高下之别的,名虽相如,成就本领却并不相如。
言下自是谦恭……”
“提到于谦,就必须提一提土木堡之变
众所周知,明朝是宦官专权的重灾区。
在魏忠贤之前,有一位堪称明朝第一个专权宦官,名叫王振。
王振做的最缺德之事,便是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几乎全军覆没,随军文武大臣伤亡殆尽,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险些致使大明亡国。
为何明朝会有宦官专权的问题呢?
朱元璋建国之后,为集权废除了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旨在解决宰相专权问题。
然而,宰相专权问题解决了,却产生了新的宦官专权问题。
废除宰相制度后,政务总得有人处理,于是朱元璋设立了‘内阁’制度。
内阁大臣由翰林院的大学士担任,职责是先审阅奏章,然后把建议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再呈交皇帝,由皇帝审批,这叫‘批红’。
总之,只有皇帝有决策权,内阁仅有建议权。
朱元璋凭借此制度,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已手中。
不得不说,朱元璋确实聪慧过人。
但是,人的精力有限,皇帝不可能个个都勤政。
毕竟人都有惰性,并非个个都想亲力亲为。
到朱棣之后的皇帝,很难做到所有奏章都亲自处理。
于是皇帝们开始放权,这一放权,意味着内阁权力增大。
如此一来,到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的权力已类似于宰相,比如严嵩、张居正等人,其地位和权力绝对相当于宰相。
到明宣宗朱瞻基时,想出一个变通之法,让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替自已做‘批红’之事。
目的很简单,一是自已能轻松些,二是让太监牵制内阁,而太监完全受皇帝掌控。
帝王之术,实则就是平衡之术,这种做法在许多地方也能见到。
明明事务不多,却非要分给不同的人去做,以此达到各人之间的平衡。”
“?正统十四年,北方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犯境,边关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送至京城。
消息传入宫中。
明英宗朱祁镇在司礼太监王振的怂恿下,
决定效仿先祖朱棣,御驾亲征,以彰显大明国威,击退来犯之敌。”
“完啦!去了就是送人头!”
“可怜于谦了……”
“重生吧,来我大唐,给你一片新天地!”
“明朝皇帝除了开始那几位,其他好像都不太行啊!”
“不知道杰出皇帝朱棣、朱元璋他们自已那些儿孙,会是怎样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