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太后驾崩(1 / 2)
史料记载,仁寿太后不豫,上诣慈宁宫亲侍汤药,昼夜无间,即便如此,天不假年,短短三日后,仁寿皇太后崩于慈宁宫。
皇上以仁孝治天下,每逢慈体违和,晨夕问视,孝养倍笃。皇太后仙驭上宾,上擗踊号恸,抢地呼天,哭无停声,水浆不御,一切仪服隆备,尽礼尽诚。
灵堂内,一片素白,哀乐低回,皇上身着孝服,面容悲戚,在灵前久久伫立,后宫妃嫔、皇子等俱成服,亲王以下文武大小官员,王妃、公主以下、八旗二品以上官员命妇,俱齐集举哀。
皇上于慈宁们外设倚庐,缟素居丧,每日赴梓宫前上食三次,哀号弗辍,俨如视膳,群臣莫不感泣。
次日,宣读皇太后遗诏,今皇帝视膳问安靡间晨夕,备物尽志,诚切谆笃,皇后奉侍勤恪,礼敬兼至,诸皇孙学业精进,侍绕膝前。予哀感之怀,藉为宽释。
予年齿逾迈,数尽难挽。予寿六十有六,得复奉圣祖仁皇帝左右,惬予夙志,夫亦何憾。
今皇帝励精图治,爱育苍生,天下万世称君德之休明者,念及宗社攸关,丧制悉遵典礼,持服二十七日而除。
皇帝成服后三日即行听政,百神祀事亦悉如常,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按照礼制停灵祭奠后,皇太后梓宫被送往寿皇殿安奉,发引时,皇上稽跪送于履顺门外。
梓宫由东华门进景山东门,皇上由神武门出,恸哭跪迎于寿皇殿大门外,梓宫奉安之后致奠行礼,之后每日亲自前往祭奠。
先帝驾崩时,妍清只是按照规矩,日日举哀,她虽是亲王侧妃,实际见过康熙的次数屈指可数,更别提接触了,至于感情更不必提,举哀也只是照章办事,心中没有太多悲伤之情。
与先帝不同,四爷登基后,她同太后相处了七年时间,便是四爷登基之前,逢年过节也会进宫请安,太后还帮忙照顾过弘昭和羲羲,妍清对太后是有些感情的。
如今太后骤然去世,妍清心中也不免悲伤,更不要提身为亲子的四爷,他这人看着严肃冷情,实际上是外冷内热,心中的孺慕之情也深。
自太后病重后,四爷辛劳伤心,短短时间便消瘦了不少。
丧母之痛不是三言两语能安慰的,知道言语是苍白无力的,妍清能做的只有默默的陪着四爷,等待时间抚平伤痛,带走哀思。
妍清上辈子穿越前的年纪不大,父母正值壮年,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也都还活着,只偶尔听说父母说家中哪个不太亲近的亲戚过世,从未担心过自己亲近的家人。
太后的过世让妍清十分触动,有种骤然醒悟感觉,自己的阿玛和额娘年纪也大了,身体早就不像自己刚出嫁时那般康健。
思及此,妍清特意让人去了西林觉罗府,询问阿玛、额娘近来可好,其实娘家的情况,她心中清楚,有大事也会往宫中递消息,可不让人去走一趟,她心中难安。
好在,因为她用芙蓉花为阿玛、额娘调理身体的缘故,鄂大人和鄂福晋的身体都挺硬朗,也没什么小病小痛。
她几个哥哥得皇上重用,阿玛早几年就已经致仕,顶着个承恩公的爵位,和额娘一起颐养天年,培养培养孙辈。
……
这日下午,四爷上午看了半天折子,下午可以休息,中午小憩片刻后,四爷命人从前殿取来一套图纸,让妍清同她一同看。
“这是什么?行宫?”妍清看着图纸,似乎是宫殿的样式,好奇的询问。
“是皇陵。”四爷语气复杂的回道,即便是天子,也免不了生老病死,他登基七年,也该开始修建皇陵了。
大清入关后,选择昌瑞山修建皇陵,先帝与世祖皆葬于此地,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清东陵,按照清东陵的山势,四爷的陵寝原本选在清东陵的九凤朝阳山。
实地挖掘后,才发现九凤朝阳山土质不佳,砂石结构,易渗水积水,可能导致地宫坍塌或棺椁被淹,不符合帝王陵寝的“万年吉地”风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