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复山河 > 第五百四十二章、貌合神离的联盟

第五百四十二章、貌合神离的联盟(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年关将至,整座南京城都弥漫在节日的喜悦中,唯独朝政百官愁眉不展。

党争的升级,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最初大家跟着起哄,本质上是为了向内阁施压,希望能够分得更多的权力。

早在数十年前,江南地区就出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潮。

在南方士林圈子里流传很广,只不过大家也就当一笑谈。

当时皇权正处于鼎盛时期,大家私底下吐槽几句还行,没人敢真给搬到朝堂上。

随着国势的衰,情况渐渐发生变化。

指望代代诞生明君,祖坟的青烟冒干,怕是也做不到。

既然无法保证皇帝素质,那就想办法限制皇权,从而让帝国永续传承。

作为既得利益者,大家也可以跟着一起永享富贵。

永宁帝的瞎折腾,为这一中心思想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百官废帝之后,就有士子向内阁兜售“限制皇权的理论”,并且获得了部分朝臣的支持。

其中最大的支持者,就是江南士绅集团。

如果一直国泰民安,让上一届内阁连续执政十几年。

到了皇帝亲政时,为了避免自己遭到清洗,没准那帮阁臣真能搞出“大虞版的君主立宪”。

勋贵系联合朝中各派,对江南士绅集团的打压,让这轮限制皇权运动走向底谷。

辽东军的造反,更是让“限制皇权运动”破产。

随着朝廷南迁,情况又渐渐发生了变化。

大家猛然间发现,现在大虞朝的局势,同之前的情况差不多。

同样是君主年幼,同样是内阁辅政。

倘若想要限制皇权,现在无疑是最佳的机会。

一旦等皇帝成年,再想推动这一运动,那就不可能了。

况且内阁诸公,也有动力去推进此事。

如果能制定规则,削弱皇帝的权柄,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朝堂上的辅政内阁众人,其次才是朝中百官。

毕竟,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皇权和相权的博弈,就从来都没有停下来过。

想法是离经叛道了一点,可架不住里面蕴含的利益太大。

本以为是共赢的事情,结果推进到了内阁,却碰了一鼻子的灰。

倒不是几位阁臣坚决维护皇权,而是眼下的局势,根本不适合这么干。

权力散出去容易,想要重新收拢起来,却是难如登天。

本来朝廷就有些压不住地方势力,倘若再打破了皇权的神圣性,就更拿地方督抚没辙了。

光赋予了官员们更大的权力,却无需承担相应的义务,正常人都知道这种玩法无法长期持续。

内阁的担心是从全局考虑,但对官员个体来,明显不这么想。

在他们看来一旦捣鼓出新玩法,把皇权关在笼子里,大家就立于了不败之地。

无论怎么贪腐,都不需要担心掉脑袋。

捅出再大的篓子,也能靠人脉关系运作解决。

凭借先发优势编织起来的大网,只要大虞朝存在一天,他们的荣华富贵就享之不尽。

倘若某一天把帝国玩儿崩了,大不了换个皇帝继续。

用这套不完整的理论,忽悠开国君主有难度,但后面那么多皇帝总有几个脑子不好的。

内阁不愿意冒险,让限制皇权派倒向了地方督抚。

一项重大政策的推动,除了走中央路线外,还可以走地方路线。

自下而上的改革,难度虽然大,可终归有成功的希望。

站在这些官员的角度看,他们觉得这项改革一旦成功,帝国将获得封建地主集团的大力支持。

眼下衰的国势,将随着统治集团的重新团结,得以浴火重生。

至于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因为涉及到了自身利益,大家还是选择性的看不见。

……

“四川巡抚、福建巡抚、湖广巡抚、云南巡抚、贵州巡抚,联名上奏抵制朝廷的人事调动。

江西巡抚、浙江巡抚、南直隶巡抚,虽然没有明确站出来反对,但也提出了自己的顾虑。

武将轮换,同样遭遇了挫折。

各地将领找出了一堆的理由,否定了朝廷的人事调整。”

贺正则脸色阴沉的道。

自李牧卸任首辅之后,这还是内阁主导的第一次大规模人事调整,结果就遭到了当头一棒。

不光内阁的声望受损,负责主管人事任命的吏部,更是被架在了火上烤。

吏部的调令,无法决定官员的去向,这还是大虞朝开国以来的第一遭。

以往的时候,就算有官员不满朝廷的人事任命,也就私底下搞点儿动作。

把事情摆在台面上,公然和内阁进行对抗,在之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偏偏这些人一个个手握实权,没有足够的理由,内阁也不能轻易动他们。

“预料之中的事情,土皇帝当的好好的,谁愿意轻易离开老巢啊!

我们进行的人事调整,看似符合规定,可本质上还是调虎离山。

以那帮老狐狸的见识,很容易看破我们的谋划。

只是没想到这帮家伙,居然敢直接跳出来,公然和朝廷唱对台戏!”

史清尘语气平静的道。

相较于其他阁臣,他这位监管兵部的主官,遇到的类似场面要更多一些。

早在围剿白莲教叛乱时期,前线的官军就经常对朝廷阳奉阴违,选择性的执行命令。

只不过这些问题,都被一封封捷报所掩盖。

战场上瞬息万变,前线将领随机应变,理论上完全的通。

有显赫的战绩在手,朝廷也不好什么。

后续随着勋贵系的做大,逐步在朝堂上占据了优势,又对这些不起眼的旧账,重新进行了定义。

黑历史彻底被洗白,当年的抗命,反而成了一段佳话。

不过这种事情,既然开了一个坏头,那么就会有二、三、四、五、六……

发生的次数多了,就要就成了常态。

“人事调动失败,那么我们之前的谋划,也丧失了意义。

短时间内,各方被人事调整吸引了目光,可要不了多久他们又会把火力对准‘还都京师’。

朝野上下的舆论,对我们非常不利。

如果强行按下此事,恐怕没法给各方交代!”

柏锦文忧心忡忡的道。

能够到北京祭天,肯定比在南京好。

哪怕大虞采用的是双首都策略,南京城扮演的终归是陪都角色,政治上的号召力始终差了北京一筹。

礼部在这个问题上,处境非常尴尬。

作为主管礼仪祭祀的衙门,他们支持定都南京,本身就是在和礼制对着干。

不过身份决定立场,这是官场的常态。

如果他只是礼部尚书,那肯定是带头上书,要求还都京师的带头人。

可现在柏锦文的身份先是阁臣,其次才是礼部尚书,政治上自然要优先全局战略。

“压力再大,也必须坚持。

如果还都京师,光每年的国防投入,最少要增加一千五百万两白银。

倘若北虏南侵,朝廷的军费开销,还会增加的更多。

何况北方各省的重建,也需要大量的钱粮投入。

短时间内,朝廷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粮。

相较于盲目还都,不如留在南京积攒实力。

至于北方各省,我们只要配合安南都护府的移民工作即可。

当地的人口减少了,需要朝廷投入的赈灾粮、战后重建经费,自然就少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