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诺奖被泄密(2 / 2)
张允和说,沈从文当时表现的不知所措,坐了半天,吞吞吐吐地说出三个字“我走吧”。
这话像是在对张允和说,又像是在对他自己说,他结结巴巴留下了自己所住旅馆的地址,转过身,低头走了,沿着墙,在半条有太阳的街上走着,灰色长衫的影子在墙上移动。
张兆和回来看到礼物,跟二姐说要对这位“癞蛤蟆”十三号刮目相看了,因为在中国公学时,张兆和的追求者众多,开始她只是将老师沈从文视为其中的一位,戏谑地编号。
不久后,张兆和敲开了旅馆的房门。
这次交谈,沈从文和她的心慢慢走近了。
于是,沈从文跟着张兆和来到张家,正式向张家提亲。
遗憾的是张父不在家,但沈从文见到了张家大部分姐弟们,这才知道他们也读过他的作品,大弟张宗和早已慕名成为沈从文的粉丝,五弟张寰和还向准姐夫邀文章看。
算是初战告捷,沈从文回到青岛,不过他还是担心张父的意见,就给二姐张允和写信:
“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父意外的开明,竟然没有干涉儿女的感情,见孩子们都夸赞沈从文优秀,就全力支持女儿的决定。
于是,就有了那封经典的电报。
张兆和与三姐张允和来到邮局,先是张允和发出了一个“允”字,一语双关,既表示张父答应了,又代表了发报人。
正自鸣得意,却被一旁的张兆和改成了“乡下人来喝杯甜酒吧。”
在青岛的沈从文收获了爱情,同时也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友情,因为那时巴金抵达青岛,来到了福山路3号,也就是“新窄而霉小斋”,和沈从文没羞没臊的同居很久,两人之间无话不谈,非常亲密。
两人的友情深厚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巴金的夫人萧珊在西南联大读书,巴金常去昆明看她,自然也就见到了执教的沈从文。
沈从文和巴金说,我们到滇池边上去看看风景吧,结果遇到了敌机袭击,沈从文疾呼着“趴下趴下!”,然后用身体捂在了巴金和孩子的身上
“爸爸很不理解,为什么各大报纸上,几乎找不到这个热爱人民的善良作家的名字,就连国外的华文报纸刊都出了不少悼念文章,惋惜中国文坛巨大的损失。”李小林说。
“唉,不是这样的。”
江弦摇摇头,“巴老在上海可能不了解京城的情况,这个名字怎么会被文学界全然遗忘呢?只是编辑们不知道该用什么规格发表刊载消息而已。”
“原来是这样。”听了江弦的话,李小林回味过来,她不是没想到,只是此前并不确定,而且外界传的言论纷纷。
有人说:“可能是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排定,找不到适当的头衔和职称吧。”
有人说:“现在需要搞活经济,谁关心一个作家的生死存亡?你的笔能把生产搞上去?!”
“说到底,还是因为先生的文学地位没办法确定下来。”李小林总结道。
“可以确定。”
江弦说,“我这里有一条很重要的消息,如果能被报道,相信很快能够打开局面。”
“嗯?”
李小林疑惑的看向江弦。
“我有一位美国的朋友,他在博彩公司工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赌场。”
江弦一脸认真道:“据他透露,他收到一条消息,也就是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会,准备把这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沈从文。”
“.诺贝尔文学奖?!”
李小林掏了掏耳朵,一脸难以置信的看向江弦,“你这个消息属实么?”
“属实。”江弦说。
这个消息是多年以后,在1987年到2004年间担任诺贝尔奖评委会主席埃斯普马克亲口承认的。
也就是说,这个消息是真的。
但江弦是因为穿越所以提前获知,不关什么博彩公司的事情。
至于消息为什么会提前泄露,江弦也不怕诺奖评委会自己懵逼。
诺奖后面不都被爆出丑闻了么?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前,那些大的博彩公司都会弄出个赔率榜,目的就是吸引全球的人来玩博彩,好赚大钱。
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和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因为老在榜上,就被大家戏称为“常年陪跑的人”。
而之后就有人爆出,文学界的大人物阿尔诺多次把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名单提前透露给赌博公司,而这些消息是他从妻子卡塔琳娜.弗罗斯滕松那里得到的。
卡塔琳娜是瑞典文学院里的18位永久院士之一,她从头到尾都会参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所以对评选的流程和最后的结果都非常了解。
所以诺奖自己都不干净,那也就别管江弦是怎么提前获得的消息了。
而据埃斯普马克所说,在1930年代,委员会认为,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将奖项颁给更多读者接受的、比较简单的文学才造福人类,所以当时的诺奖是流行文学奖项。
后来他们发现,这种奖对世界文学没什么用,因为作品畅销的人已经是世界知名的作家。
因此二战以后,诺贝尔委员会开始寻找开拓性的先锋作家,认为这是对人类的贡献,但实际上这些作家也早已世界知名。
对世界文学有影响的理解的转变出现在1978年,当时有一些非常优秀却不太知名的作家,委员会讨论是否要帮他们提升地位。
于是之后的诺贝尔文学奖,致力于把那些不知名的大师级作家介绍给全世界。
因此就看上了沈从文这名中国作家。
“这件事我会想办法报道出去。”
李小林说,“你放心,我不会提及到你。”
“其实无所谓,诺奖的手管不到我的头上。”江弦说。
“还是不要了。”
李小林坚定的摇摇头,“我还是得保护好你,年轻一代的作家里,你是最有希望拿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个。”
江弦听到这话受宠若惊,“小林姐,你把我捧的太高了。”
“不是我捧得高,高与不高都是你自己的能力。”
李小林话音一转,“咳,最近有什么新稿子么?就算你现在是《人民文学》的人,也不能总是厚此薄彼,也得把稿子给我们这些小刊物分分呐。”
“.”
看着李小林职业病复发,江弦也是无奈。
什么叫厚此薄彼
还有你管《收获》叫小刊物?
“我这儿还真有一份稿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