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2章 实验室里的年轻人(2 / 2)
“哈哈哈哈~~~”
饺子汤下肚,李乐放下碗,一抹嘴,“对了,前几天和胖子扯闲篇儿,聊到咱们实验室往后怎么走的事儿。眼瞅着摊子越铺越大,项目也越做越深,老窝在冰城那一亩三分地,感觉有点抻不开胳膊腿儿了。”
他顿了顿,见大家都看过来,便继续道,“年前我就琢磨,也和胖子聊过,能不能把咱这实验室,根据各地儿的优势和要搞的项目,拆巴拆巴,分分地方。”
“比如无人机这摊,感觉搁鹏城更对路,机器人硬核的研发还留冰城,顶层设计、算法这些软乎的,可以放燕京,市场、转化那些,沪海可能更合适些.....?”
李乐简单把之前的构想说了说,“刚这些,有的断断续续给大伙儿透了气儿,里面也有些新想法。怎么样,正好人都在,都琢磨琢磨,说说看?”
话音落下,桌上一时安静了几分,只有李笙努力吸溜面汤的声音格外清晰。
田宇放下汤碗,胖手指在桌上点了点,率先打破了沉默:“乐哥这想法,路上我也琢磨了。理儿是这么个理儿,南方,尤其是鹏城那边,电子配套真是没得说,从零件采购到生产厂,这些东西,在冰城,确实比不上。”
“要是能把核心团队搬过去,贴近市场、贴近供应链,研发效率肯定能往上提提。”
“还有招人,是真费劲,人家一听冰天雪地,心里先打个怵,咱待遇再加码,有时候也拗不过人家对南方暖和地界儿的向往。这点,老宋肯定有体会。”
宋襄推了推眼镜,点头接话,“确实,去年咱们开出比南方同行还高百分之十五的薪资,想挖两个的微动力和伺服电机方面的人,可人家最后婉拒的理由就是觉得冰城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窄,技术交流氛围不如长三角。”
“这种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气候适应、未来发展圈子、甚至子女教育环境,回家看望父母、过年,都成了考量因素。”
“这不是用钱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要我说,从实验室长远发展看,分散布局,贴近人才高地和技术前沿,肯定是利大于弊。”
听了宋襄的话,郁葱咽下嘴里的饺子,补充道,“不光是人才,从技术演进的角度看,分散布局确实能接触到更前沿的讯息和更活跃的思维碰撞。”
“就拿鹏城说,不只是电子配套,那边整个的创投氛围、对失败的高容忍度,对搞无人机这种快速迭代、试错成本高的项目特别友好。”
“有时候,不是技术本身多难,而是需要一个能快速把想法变成原型,原型又能迅速得到市场反馈的环境。这点,冰城甚至燕京都比不了鹏城。我觉得乐哥这思路没错,相当于给不同的技术种子找到最适合它生长的土壤。”
“大葱这话不假,可南橘北枳的事例也不少,”宋襄看了眼郁葱,“首先就是管理成本会急剧上升。按李乐的构想,四个研发中心,地理隔离,沟通成本怎么算?每周开视频会议?有些技术难题不是电话里能说清的。”
“设备资源怎么配置?难道每个地方都配一套几百万的精密仪器?这预算肯定爆表。如果设备跟着项目走,来回调度运输、安装调试,耗时耗力还容易出问题。”
“尤其,核心技术的保密和协同,原来在一个楼里,签个保密协议,物理隔离就好办,现在天各一方,流程怎么设计?权限怎么划分?这些都是非常现实且棘手的难题。和这些相比,人员安置倒成了最简单的事儿了。”
郁葱看了眼宋襄,又看看李乐,“所以,这就对实验室整体的技术管理和知识共享体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必须建立非常高效的内部协作平台,文档管理、代码版本控制、数据共享,这些都得跟上,而且要有强制性的技术交流制度,比如定期轮岗、项目组交叉评审,不然真容易变成几个孤岛,各玩各的,重复造轮子。”
一句话,使得众人都开始陷入沉思。
餐桌上瞬间的安静,让李椽和李笙都放慢了动作,左右瞧着刚刚还大声说话笑闹的这些丑的,好看的叔叔们。
好在,一直安静听着的马闯,开了口,“我倒觉得,技术保密和协同,关键在人,在流程,不完全在地方。”
“不是我说,就实验室现在搞的这些东西,说破天去也就是工业级和预研阶段,还没到那种需要绝对物理隔离的级别。只要权限管得严,流程卡得死,异地也没啥。”
“不就是哪儿合适干啥就搁哪儿干么?多简单的事儿!就像我们院里,有些试验必须在戈壁滩,有些计算必须用超算中心,有些精密加工还得求援兄弟单位。”
“只要权限管得严,流程卡得死,异地也没啥,分开了但目标还是一个啊,为了实验室发展得更好呗。至于协同,现在网络比以前强多了,视频会议、共享文档都能用。是吧,老宋?”
宋襄嗯了声,“马闯这话在理,不能光看眼前的麻烦。分散布局最大的好处是能融入不同的创新生态。”
“鹏城那边电子产业链完整,迭代速度飞快,对无人机这种项目是天然沃土。沪海的资本、信息、国际化程度,对市场开发和转化太重要了。燕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对搞基础算法和前沿探索是宝库。冰城嘛,”他看向田宇,“机械、材料、自动化的硬核根基不能丢,而且还得加强。这叫优势互补,生态位差异化。”
“我....”
“我.....”
郁葱和田胖子同时开口,互相看了眼,笑笑。
“你先说。”
“哦,好,这几年在国外的实验室,我看了,他们早这么干了。MIT的媒体实验室,项目团队遍布全球;贝尔实验室鼎盛时期也在不同地方设有侧重不同的研究中心。胖子,你说。”
田宇摸着下巴,“我想说,冰城这边,是咱们起家的地方,这么多年的积累,工业机器人的机械本体、驱动控制、精密加工这些看家本事,必须扎在这儿,还得继续深化。”
宋襄立刻表示赞同,“胖子这话我同意。冰城是根,是基本盘。这边的优势在于扎实的制造基础和与工大的深度绑定。拆分不是搬家,是扩编,是优化布局。”
“冰城这边要定位成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测试中心。新设的点,更像是触角,去吸收不同领域的养分,反馈回来,进行反哺。”
李乐听着,不时点头,这时开口道,“大家说的都在点上。好处、难处,都摆出来了。”
“胖子、老宋强调冰城的重要性,没错,那是咱们的压舱石,绝对不能丢,反而要投入资源做强,成为核心技术和高端制造的堡垒。大葱和小陆说的地域优势和技术协同问题,也正是我们需要精细规划的地方。”
“我的想法不是简单的搬家,而是基于未来五到十年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格局,做一次主动的战略布局。”
“冰城聚焦硬实力,精密机械、驱动控制、特种材料。鹏城聚焦快反应,无人机系统集成、智能硬件开发、供应链管理。燕京聚焦智能力,算法、软件系统开发、服务、战略合作与高端人才招募。沪海,可以作为一个未来的点,侧重市场拓展、资本运作和国际合作。”
说着,他看向陆小宁,“小宁,你从软件和系统集成的角度想想,这种跨地域的研发协同,技术上有什么好办法能减小损耗?”
陆小宁思考了一下,缓缓道,“可以搭建一个统一的协同开发平台和知识库,所有技术文档、代码、设计图都上传共享,权限严格管理。”
“建立定期的视频技术研讨会制度,比如每周固定时间,各团队汇报进度、讨论难题。关键项目可以组建虚拟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地方,但通过平台紧密协作。”
“另外,核心技术人员定期轮岗交流也很重要,既能传递知识,也能增强凝聚力。”
“对!”田宇一拍大腿,“让搞软件的也来冰城摸摸机床,让搞机械的也去鹏城看看电路板是怎么贴的,互相了解,协作起来更顺畅。”
宋襄补充道:“管理上,各地可以设一个精干的负责人,直接向我汇报。财务、HR、法务这些支持职能还是集中在冰城,通过信息化手段远程支持各地,避免重复建设。各地只需要配置必要的行政和后勤接口人。”
郁葱跟着插话,“而且这种布局,以后咱们甚至可以承接更复杂的系统级项目。比如,冰城出机械结构和驱动,燕京出核心算法和控制系统,鹏城出电子集成和部分软件,沪海负责市场对接和整体方案集成。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那是不是以后出差机会暴增?机票钱谁报销?”
“你就惦记那点差旅费!放心,亏不了你。不过这也提醒我了,初期人员流动和差旅成本确实会比较高,得做好预算。”
“我说个想法,要不,步子先别这么大,可以先把无人机项目挪到鹏城去.....做个试点,中间有什么问题.....”
“我同意,可以先把无人机项目部搬过去,好长时间不见进展,或许换个地方就能有时来运转呢?”
“我刚一直想呢,要不要再加个长安?毕竟,有陆少家的长铁精工在,那边的影像压缩传输技术资源共享.....”
讨论越来越深入,一群伙伴从各自专业和角度出发,分析利弊,提出建议。
从担心文化融合问题,不同地方团队如何保持统一的团队精神,到讨论知识产权归属如何清晰界定,甚至开始琢磨各地优惠政策如何利用。
窗外,燕京的夜色渐深,小区里灯火零星。
而餐桌旁,关于实验室未来的蓝图却在热烈的讨论中似乎也愈发清晰。
而大小姐,一直安静地坐在一旁,目光却始终落在餐桌旁那群热烈讨论的年轻人身上。
橘色的灯光柔和地洒在他们身上,映照着一张张因专注而格外生动的脸庞。
看着田宇挥舞着胖手强调技术细节,宋襄推着眼镜条分缕析管理框架,郁葱眼神发亮地描绘未来,陆小宁温和却坚定地补充着细节,马闯则时不时冒出一句直击要害的大实话。
而李乐,就像一块磁石的核心,沉稳地坐在那里,听着,引导着,偶尔一针见血地总结或提问,将所有人的思绪不着痕迹地归拢到共同的方向上。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她既熟悉又陌生的气息,那是毫无保留的信任、志同道合的赤诚,以及一种近乎天真的、相信能凭借智慧和双手开创未来的热烈信念。
大小姐忽然有些明白,为什么李乐总是将这些朋友挂在嘴边,为何愿意投入如此多的心血维系这段情谊。
在这种毫无隔阂的碰撞与托付中,她看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却充满生命力的价值。
而能将这样一群才华横溢、个性迥异的人凝聚在一起,或许,这才是李乐身上,最不易察觉却最强大的力量。
正琢磨着,忽然听到李乐站起身,“看来大家基本认同这个大方向。具体怎么拆,分几步走,每个点具体放什么项目、配多少资源、派哪些人,这需要更细致的规划。”
“这就需要咱们宋总管牵头,拿出一套详细的方案来。”
“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虚拟团队管理机制,设定清晰的协同流程和考核目标等等一些细活,这件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总之,我们可以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今年先推动无人机团队南迁作为试点,积累经验。””
“成!”众人纷纷应和。
“行了,我再去下点饺子?怎么感觉又饿了?”
十分钟之后,餐厅里重新热闹起来,之前的冷静伴随着思考的氛围被热腾腾的饺子蒸汽和互相的取笑插科打诨驱散,仿佛刚才那场关乎未来的讨论,只是相当漫长的友谊和共同奋斗中一次寻常的交换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