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翻江倒海(1 / 2)
赵医官失踪第七日,南方商会总署密室灯火未熄。
卫渊坐在案前,指节轻叩桌面,目光落在那封暗语密信上。
窗外夜雨淅沥,打在青瓦上的声音像是某种倒计时的鼓点。
他心中早已翻江倒海——“蚀心非仅毒也,实为引子”,这八个字如针般刺入脑海。
若这毒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测地脉、改水势,那背后之人所图,岂止是城池?
分明是要借天地之势,重塑山河格局!
“公子。”吴谋士推门而入,蓑衣带雨,神色凝重,“查到了。”
卫渊抬眼。
“赵医官最后一次露面,是在句容西八十里的清虚观。据附近樵夫说,他曾见一名穿灰袍的老者背着药囊进庙,形貌与赵医官极为相似。次日清晨,庙中香火断绝,道士也不知去向。”
“清虚观?”卫渊眸光一动,“那是前朝废观,地处三县交界,荒废多年……偏偏又是太湖—钱塘水利线的‘龙颈’节点。张老板提过,那一带地下水脉紊乱,泥芯泛红,连种树都活不过三年。”
他缓缓起身,披上黑氅:“备马,我要亲自走一趟。”
吴谋士皱眉:“太险。如今敌方内应未除,您身为商会统帅,岂能亲涉险地?”
“正因为我是统帅,才必须去。”卫渊冷笑,“赵医官敢孤身赴死局,我若不敢踏一步,何以聚人心?况且……”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他留下的‘真相’,可能就藏在那座破庙里。”
当夜,一支精锐虎卫随卫渊悄然出城,沿官道疾行百里,于黎明前抵达清虚观。
残垣断壁间杂草丛生,香炉倾覆,蛛网密布。
卫渊一脚踢开腐朽殿门,灰尘簌簌落下。
殿内空无一人,唯有供桌上一本破旧医书静静躺着,封面《千金要方》四字已褪色,但页角有极细微的墨迹批注:“赤藤之毒,生于土,养于水,成于火。其根不在北疆,而在江南十八圩。”
卫渊瞳孔骤缩。
他迅速翻阅,发现书中夹着数页手稿,字迹正是赵医官所书。
上面详细记载了一种名为“血枯散”的新型毒药配方——以赤藤为主料,辅以硫铁矿粉、陈年井泥、人畜骨灰混合发酵,埋入特定地脉节点,经三年浸润,可令水源变质,土地失养,百姓久饮则气血衰竭,状若疫病。
更可怕的是,此毒并非一次性投放,而是通过水利工程缓慢渗透!
那些看似普通的堤坝、渠口、水闸,竟都是布毒的“穴位”!
“这不是战争……这是用山河做蛊!”吴谋士脸色发白。
卫渊却忽然笑了,笑得冰冷:“难怪西线堤坝劳工暴增,东段主渠却缺人。他们不是偷懒,是在借工程之名,把大量含毒泥芯埋进关键水道。每一道新渠,都是他们的毒脉导管。”
他猛地合上书,眼中寒光暴涨:“有人想让整个江南,变成一座慢性毒窟!”
回程途中,卫渊下令封锁消息,同时召见张老板。
“我要你立刻组织工匠,秘密仿制‘血枯散’。”卫渊将手稿递出,“不为害人,只为研究解法。另外,找十名最懂水质的老水工,沿着通济渠十八圩逐一取样化验。”
张老板迟疑:“这毒若流出,恐酿大祸。”
“所以我只让你做,不让问。”卫渊盯着他,“你信我吗?”
张老板沉默片刻,抱拳低头:“属下愿效死力。”
与此同时,卫渊调集商会私军工坊,召集火器匠人。
他取出早年绘制的图纸——那是源自现代知识的“震天雷”改良版,以硝石、木炭、硫磺按精确比例配制,加入铁砂陶片增强杀伤,再用竹筒密封,制成可远程投掷的爆裂弹。
“这不是用来攻城的。”他在沙盘前对虎卫统领道,“是用来守门的。从今日起,商会外围三道防线,全部布设陷阱区。重点区域埋设‘地雷阵’,配合弓弩塔、滚油槽,形成立体防御体系。”
他还命人改造水车动力机关,在关键隘口安装触发式绊索,一旦敌军夜间潜入,便会引爆炸药,照亮夜空。
苏娘子送来参汤时,看见他在地图上画出一条红线,贯穿南北,像一把即将出鞘的刀。
“你在等他们来?”她轻声问。
卫渊抬头,眼神深不见底:“我在等一个人现身——那个代号‘玄蝉’的内应。赵医官没写他的名字,但他一定还在我们中间。而这盘棋走到现在,对方已经坐不住了。”
乌云压顶,雷声隐隐。
远方,一道闪电劈开天幕,照亮了卫渊嘴角那一抹冷冽笑意。
而这一次,他不再是任人摆布的纨绔世子。
他是执棋之人。第141章风起云涌(续)
暴雨倾盆,夜如墨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