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准备毁盟(2 / 2)
“若天下真能在官家手中大一统,可就是万家生佛,不知积了多少功德了,从此天下太平,再无征战,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
汴京大庆殿内,赵孝骞正与文武百官朝会。
朝会的重点还是集中在西北的战事上,毕竟这是关乎宋辽夏三国的国运之战,朝廷君臣深知此战的重要性,眼睛一刻不停地盯着西北。
胜负当然应该没有悬念了,赵孝骞商议的是战后的治理问题。
西夏纳入版图,是板上钉钉的事,但纳入版图后,还要面对辽国的怒火,毕竟这次赵孝骞打算违背盟约,一口独吞了西夏这块肥肉,一丁点也不留给辽国。
辽国出兵出力,打了个寂寞,最后肯定是要翻脸的,那么,如何应对辽国的翻脸,也属于“善后”的工作内容。
当着群臣的面,赵孝骞很直白地把自己的打算了出来。
文武百官顿觉无语。
这事儿……干得有点不要脸啊。
大宋立国至今,可从来都是以诚信为标榜,历代帝王就算违背盟约,也只是背后偷偷摸摸地违背,表面上让人拿不住话柄,嘴上仍然满口仁义道德。
可到了这位官家这里,真是演都不演了。
……你好歹装装样子,找个理由先把道德高地占住,最后再一脸委屈,一脸愤怒盟约已毁,两国各凭本事抢这块肥肉。
不然史官如何记录今日这一笔?这不要脸的名声写进史书里,你这个皇帝挨后人千百年的唾骂是事,……你会连累我们也挨骂啊。
皇帝是这种货色,
听到官家如此赤裸直白地出自己的打算,殿内许多朝臣的身形微动,很多人当场就想站出来劝谏。
独吞西夏,对大宋当然有好处,别的不,丝绸之路被大宋彻底掌控,对商业兴国的大宋来,绝对是百利无一害的。
可独吞也是要讲章法的,这个世界国与国之间,也是讲规矩的,好的联盟灭夏,战后瓜分西夏,你一点好处都不给辽国留,未免过分了。
主要是,这么干在道理和大义上站不住脚,未来的史书里记录大宋的这一段,绝对是大宋的黑历史。
“朕真是烦透了你们这些迂腐之人……”赵孝骞揉着额头叹气道:“一口一声‘史书’,的这些废话,我朝的史官有多少人?把他们召集起来,不准他们写这一段便是,或者对这段历史稍微润色一下。”
“‘润色’,懂吗?”
赵孝骞又叹了一声,道:“对大宋有好处的事,细枝末节的东西就不必讨论了,就算史官如实记载,朕也要把西夏全部吞下,挨几句骂而已,朕那时的骨头都快化成灰了,能把朕骂痛吗?”
“一个国家的强大,绝不是靠着圣贤的‘礼制’和‘仁义’,纵观古今,朕从来没听过,哪个王朝是靠讲道理而强盛起来的。”
“汉唐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有无敌的军队,有英明的君主,有君臣齐心的团结,你们谁听过,汉唐的强大是因为他们讲的道理打动人心,周边蛮夷自愿放下刀剑,对他们臣服的?”
赵孝骞扫视群臣一圈,淡淡地道:“大宋立国这百年之所以羸弱,就是因为君臣太喜欢跟辽夏讲道理,而忽略了强大自身,你们讲道理,指望敌人能服从你们的道理,可结果呢?”
“辽夏这百年来频频寇边犯境,他们把我大宋当成粮仓,当成库房,他们缺钱缺粮食了,兵马来就来,抢了就跑,他们何曾与大宋讲过道理?”
“如今我大宋强大了,你们却还要朕像以前那样,放下刀剑继续跟他们讲道理,遵守所谓的盟约,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可笑?凭啥?就凭我们是文明礼仪之邦,就必须自缚手脚?”
赵孝骞笑了:“朕不吃这一套,大宋若实力不如人,朕可以忍,也可以跟他们讲道理,但大宋实力强大了,那么,朕出来的话就是‘道理’,不服者,碾压过去。”
“朕就是这个脾气,就是这般秉性,诸位若不适应,那是你们自己的问题,希望诸位自我反省一下,然后跟上朕的节奏。”
“现在,不讨论什么遵守盟约的事了,咱们只讨论辽国翻脸后,我大宋如何应对,若辽国气急败坏之下,举国之兵发起大战,我大宋是否有充足的粮草钱财能支撑起战争。”赵孝骞微笑道。
殿内群臣一时竟无话可。
这位官家的脾气果然霸道,而且越来越强势了,明明是自己要违背盟约,结果从他嘴里转个圈儿出来,竟好像有几分道理,大家差点被他服了。
群臣无言以对,人群中,蔡京却突然站了出来,昂然道:“臣赞同官家所言,历朝历代的盛世,不是靠礼制仁义,而是靠强大的国力实现的。”
“我大宋如今明明有这个实力吞下整个西夏,凭什么还要分给辽国?盟约?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官家不作数,它便可以不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