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兵临城下(1 / 2)
宋军合围兴庆府,这场灭国之战已到白热化。
庆幸的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所谓的盟友辽军并没有前来掣肘。
辽军先于宋军一步出发,目的地也是兴庆府,然而他们在半路上时却遇到了麻烦。
麻烦并非来自西夏军队,而是来自辽国上京。
辽军进发兴庆府,和折可适率军越境屠戮辽国边民是同时发生了,出了这么大的事,辽国朝堂皆惊,为了平息事态,辽主耶律延禧果断决定撤换辽军西北主帅,换上皇叔北平郡王耶律淳千里赴任。
临阵换帅是军中大忌,但耶律延禧没有别的选择。
主帅驭下不严,统兵无方,纵容部将越境屠戮抢掠大宋边民,闯下了大祸,这才有了大宋官家下旨复仇,折可适率军北上报复辽国。
这个时候耶律延禧为了平息大宋官家的怒火,只能把西北辽军的主帅罢免撤换,换上皇叔耶律淳接替主帅,继续统兵灭夏。
耶律淳还在赶赴西北的路上,西北辽军的主帅已被解除了兵权,灰溜溜地回上京述职,说是“述职”,基本算是回去被问罪了。
于是西夏境内出现了一个神奇的情况,兴冲冲开赴兴庆府的辽军突然没了主帅,大军也不敢动弹,只能原地待命,等待新的主帅耶律淳到任。
战机,就这样被贻误了,辽军眼睁睁看着宋军飞驰奔向兴庆府,而缺了主帅的辽军却无所适从,不知该不该阻止宋军前进。
这个决定没人敢下,自己的主帅刚刚才被上京罢免,这时候若有人站出来下错了一道命令,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他的下场不会比刚罢免的主帅好多少。
宁愿不做,也好过做错,这便是辽军原地待命的原因。
世上的因果报应就是如此神奇玄妙,远在千里之外的蝴蝶扇动翅膀,或许便能改变许多既定的结果。
占了先机的辽军,终究因为越境屠戮大宋边民的恶因,而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恶果。
造成这个情况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辽主耶律延禧的决策。
灭夏之战的重要时刻,眼看就要打进西夏都城了,却为了平息大宋的怒火而临阵换帅,犯下了大忌。
不得不说,不愧是历史上著名的亡国之君,耶律延禧确实是有这个实力,担得起这个称号的。
当一个国家开始走下坡路,除了客观的原因外,君主的决策占了很大的比重,神奇的是,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在亡国的前夕,大多跟中了邪似的,频频出昏招,于是国家愈发不可收拾,大势难以挽回。
眼下,明明占尽先机的辽军,终究一步错,步步错,先机已尽失。
现在兵临兴庆府城下的,是种建中所部的六万宋军精锐。
种建中率军赶到兴庆府城外,距离城池十里外扎营。
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今日不宜攻城,种建中遂下令全军埋锅造饭,饱食之后抓紧时间休息,明日卯时,大军出发。
这支六万人的兵马皆带着疲惫之色,有些人身上还带着伤。
宋军进入西夏,并没有想象中的摧枯拉朽,无坚不摧,西夏的军队也不是闻风丧胆,望风而逃。
事实上,西夏军队没那么弱,党项族的骁勇善战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
从夏州出发到兴庆府,这数百里的路途,种建中所部六万大军走得并没有那么顺利。
他们在路上遇到了许多西夏军队的顽强抵抗,尽管他们的兵器在燧发枪面前不堪一击,但大军经常遇到成建制的西夏军队的突袭和冲锋。
这些抵抗宋军的西夏军队里,有西夏朝廷的正规军,也有沿途各地权贵地主临时组织村民牧民,集结起来的地方武装。
种建中甚至亲眼看见路上的妇孺孩童都抄起了刀,恶狠狠地冲向宋军,那种悍不畏死的决绝画面,至今仍在种建中的脑海里浮现。
征服一个国家,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不是说消灭了这个国家的朝廷就能达到亡国的目的,更难的其实是征服这个国家的百姓。
从夏州到兴庆府,路上遇到了无数波攻击和袭扰,不得不说,宋军将士这一路走得很辛苦,他们的神经时刻紧绷,提防着不知何时冒出来的抵抗军队。
击杀全歼了无数抵抗武装后,宋军将士终于渐渐麻木,他们拎着燧发枪行军,路上遇到任何风吹草动都毫不留情地开枪射击。
面对西夏军队或百姓的冲锋,宋军将士也根本不再泛起丝毫波澜,简单列阵,击毙掩埋,继续行军。
就这样一路击杀,一路屠戮,种建中的六万大军今日才来到兴庆府城下。
此时的宋军将士已经很疲惫了,疲惫的不止是身体,还有精神。
毕竟这一路走来,神经时刻保持着高度紧绷状态,很难不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