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酒酣脱匕首,白刃明霜雪(2 / 2)
但是现在,感受着法术屏障,与汇入其中的大量水银,沈乐惊讶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并非沉重,而是轻盈,不断升腾、不断流动的轻盈。
它裹挟着厚重而热烈的力量,在围绕陵墓的法术屏障当中快速转动,一层层补完它经历漫长时间,稍有缺漏的部分。
而在这个过程中,盘坐地底的沈乐,眼睛跟着亮了起来:
他看见了!
看见了这套屏障,这座阵法的运行方式!它不是沉寂的,而是一直在吸收地气,一直在吸收周边环绕的池水,一直在活动的——
而现在,沈乐补上了它的最后一个破绽!
沈乐忽然微笑。他快速潜行,跃出地底,一把抓起防护服:
“快,帮我穿上!”
“你找到了?”
“找到了!——我再下去一趟,希望有收获!”
沈乐信心满满,穿着防护服沉入地底,再次来到屏障先前破损之处。
他慢慢调动金行之力,让它与上方的水银共鸣,让水银微微散开,容纳自己进入。
须臾,流动的汞,裹挟着自己升腾,转动,几个圈子之下就到了内圈,双脚站上地面!
进来了……
沈乐且不忙着开心,先检查了一遍防护服,确保它没有任何破损,没有任何被水银侵蚀的地方,再调动起精神力,在防护服内外密密糊上一层。
等到所有的保护都确认完毕,他才用法术微微托起身体,虚空蹑步,在这两千多年无人来到的墓穴当中,一步步向前走去:
“这里……这股味道……”
不是他闻到的,防护服完美地隔绝了内外,不放任何一个空气分子出去,自然也不放任何一个空气分子进来。
但是,飘散的精神力,已经把这里的气味带入他脑海:
几千年密封的空间,连空气也是凝滞的,带着一股混合了泥土、金属和水银的奇特气味,格外压抑。
墓穴内部,并非如秦始皇陵那样的宽敞殿堂,反而有些逼仄,格局幽深。
好在,沈乐看过无数墓穴,也背过无数陵墓的布置图,还不至于迷路:
“这是门口……我应该在墓道入口……让我先看看周围……”
他甚至不敢点灯,唯恐任何一点亮光出现,伤害到这墓穴里的珍藏,只是心翼翼地用精神力代替双眼去看。
脚下是铺设平整的石板,缝隙间能看到暗沉的色泽,不知是当年殉葬者留下的血迹,还是水银长期渗透的痕迹。
墙上,彩绘痕迹一片连着一片,描绘着吴王阖闾曾经的功绩——好消息,保存完好,色泽应该十分鲜艳;
坏消息,他在墓穴里不敢点亮光芒,也不可能掏出手机拍照,这些彩绘,也只能让它们沉睡在地底……
沈乐按捺着越来越剧烈的心跳,一步一步往前。墓道两侧,整齐地矗立着武士俑,守卫着他们的君王;
甲胄的形制、皮甲的缝合方式、青铜甲片的编缀规律,甚至那些俑人脸上身上的彩绘,每一样,都能让一位老教授泪如泉涌——
不能拍摄,没空绘画,绝对不允许触碰。只能记忆,只能拼命记在脑子里,一点点微的扰动,就可能毁掉珍贵的历史遗产……
越过陶俑军阵,前室,西耳室,东耳室,陪葬品更为珍贵。
前室当中,堆放着成套的青铜礼器:鼎、簋、尊、罍……
造型古朴雄浑,纹饰繁复,每有巧思。如果学校里研究青铜器的教授在这里,光是吴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不同,就够他们发几篇大论文。
那跨越千年的、属于青铜的独特“气息”,厚重而沧桑,甚至,能感知到它们强大的力量:
每一件青铜器,都是一个阵法节点,维持着整个墓穴的法术屏障……
沈乐心地绕开它们,又匆匆看过东耳室里的大量玉器,踮着脚“走”进西耳室。不在这里,还是不在这里——
那从剑池底部透出来的肃杀剑气,那与劈开龙君法舟的力量,相似、共鸣的寒光,到底在哪里?
应该在西耳室吧?沈乐的精神力,心掠过一件件兵器。
青铜剑、戈、矛、戟……它们如同仍在等待主人检阅般,排列得井然有序,一些长剑甚至依旧闪烁着凛凛寒光。
沈乐屏住呼吸,停驻在它们面前,那股森然的杀伐之气,即便隔了千年,隔着防护服和精神力屏障,依然隐隐刺入他的感知——
那是战场上的金铁交鸣,那是吴国军队在孙武、伍子胥的率领下,南征北战的赫赫功勋,那是吴国将士的荣光与骄傲……
但还不是,还不是……沈乐心翼翼地绕开这些国之重宝,走出西耳室,走进主墓室。
巨大的棺椁旁边,整齐摆放着两列木架,上面陈设着一个又一个漆匣——
各种各样强烈的,温柔的,厚重的力量交相辉映,而其中,赫然有他寻找的目标!
那是一个早已腐朽的木匣。在坍塌的残骸之中,静静地躺着一柄匕首。
这柄匕首极其特殊。它长度不足一尺,形制短,刃身极薄,在黑暗中反射着水银微光时,几乎像是一片透明的蝉翼。
最奇特的是,它几乎没有护手,柄与刃几乎直接相连,线条流畅而诡异……
就是它!
沈乐心中一凛。
从这柄毫不起眼的匕首上,他清晰地感受到了那股与龙君法舟上的金光,几乎同源的气息。
它不像其他兵器那样,澎湃着沙场血气,而是将所有力量浓缩于一点。安安静静,几乎不向外透露,然而不出则已,一出必饮血夺命——
沈乐深吸一口气,再次检查了防护服的状态,确认万无一失。
然后,他缓缓伸手,隔着防护服,隔着精神力屏障,隔着精纯的金行灵力,在那冰凉彻骨的匕首上——
识海中,一柄利刃,腾跃而起,猛然戳向他的心口要害!
白雾飘摇,鱼香袅袅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