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毡匠营盘与羊毛的温度(2 / 2)
离开毡匠营,循着渐浓的草木清香向东而行,三月后,一片苍翠的竹林出现在丘陵间。
竹竿如碧玉般挺拔,竹叶在风中簌簌作响,几座竹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竹林深处,几位老人坐在竹荫下剖着篾条,篾刀划过竹竿的“唰唰”声与远处的溪流声交织,像首清脆的田园曲——这里便是以竹编闻名的“竹艺乡”。
村口的老竹坊前,坐着位正在打磨篾刀的老汉,姓竹,大家都叫他竹老爹。
他的手掌被竹丝划破过无数次,结着厚厚的茧子,却灵活地用磨刀石打磨着刀刃,寒光在刀面上流转,映出他沉静的面容。见众人走近,他停下手中的活计,露出淳朴的笑:
“这篾刀要用青钢锻打,再浸三个月桐油,才能削出细如发丝的篾条,现在的不锈钢刀看着锋利,却吃不透竹子的性子。”
艾琳娜抚摸着竹坊外晾晒的竹器,有细密的竹篮、通透的竹席,还有些带着花纹的竹扇,篾丝均匀,编法精巧,忍不住问:“老爹,这里的竹编手艺传了很久吧?”
“六百年喽,”竹老爹指着最粗壮的那片竹林,
“从明朝起,我们祖上就以竹编为生,那时候编出的‘千丝篮’能装水不漏,盛米不洒,连宫里的娘娘都派人来求。
我年轻时跟着师父学竹编,光练剖篾就练了三年,师父说竹是有骨的君子,要顺着它的纹理走,才能编出好东西。”
他叹了口气,从竹坊角落拖出个竹箱,里面装着几卷泛黄的竹谱,上面用炭笔勾勒着竹器的样式、编法,标注着“篮底需用‘米字格’”“篾丝配比:青篾七、黄篾三”。
小托姆拿起一卷竹谱,宣纸已经泛着竹黄色,上面的线条流畅细腻,还画着简单的工具图,标注着“剖篾刀长一尺二”“竹梭需削七分尖”。“这些是竹编的秘诀吗?”
“是‘竹经’,”竹老爹的儿子竹青扛着一捆新砍的竹子走来,裤脚沾着竹屑,
“我爷爷记的,哪类竹子适合编器物,哪类适合做建材,都写得清清楚楚。还有这编法的松紧,”
他指着竹谱上的纹路,“是祖辈们摸着竹性试出来的,紧了易断,松了不牢,要像给竹子把脉一样,恰到好处。”
他指着最旧的一本,纸页边缘已经被虫蛀得有些残破,“这是清朝时的,上面还记着饥荒年怎么省竹子,说要把粗篾劈成细条,一根能当三根用。”
沿着竹林小径往里走,能看到不少废弃的竹棚,地上散落着断裂的竹器,墙角堆着发霉的竹料,只有几处仍在使用的竹坊里,还堆着待编的竹料,空气中飘着竹子的清冽气息。
“那间是‘祖坊’,”竹老爹指着竹林深处的竹楼,“村里的老人们轮流守着,说不能让祖宗传下的手艺断了。
我小时候,村里到处是剖篾的、编织的、晾晒的,新竹器做好了要挂在竹梢上‘接地气’,逢年过节要编‘福字篮’,
晚上就在竹坊里听老人讲竹神的故事,哪像现在,年轻人都去城里卖塑料筐了,村里静得能听见竹叶落地的声响。”
竹坊旁的剖篾架还保留着传统的样式,木架上的竹段码得整整齐齐,墙角的竹甑里还蒸着待软化的竹子,蒸汽带着淡淡的竹香弥漫开来。
“这竹子要先蒸后剖,”竹老爹拿起一段蒸好的竹子,用刀轻轻一划,竹皮便像纸一样剥开,
“高温能让竹纤维变软,编出来的器物不易生虫,机器剖的竹子看着快,却没这股子韧劲。去年有人想把剖篾架改成电动的,被老人们拦下来了,说这是村里的根,不能动。”
正说着,山下来了几个穿着西装的人,拿着卡尺测量竹器,嘴里念叨着“工业化生产”“标准化尺寸”。“是来收竹器的商人,”竹青的脸色沉了沉,
“他们说手工编的竹器不规整,要我们改成机器编织,还说要往竹料里刷油漆,说这样更耐用。
我们说这竹器要露着竹纹、透着竹香,他们还笑我们‘守着竹子喝西北风’。”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竹叶洒下斑驳的光影,竹老爹突然起身:“该编‘平安篮’了。”
众人跟着他走进“祖坊”,只见他拿起青黄相间的篾丝,手指翻飞间,一个精巧的竹篮底渐渐成形。“这‘平安篮’要用‘一顺一逆’编法,”
竹老爹解释,“青篾顺纹,黄篾逆纹,才能阴阳相济,编出的篮子又结实又好看。老辈人说,竹子有灵性,你对它好,它就护着你,就像做人,要懂得阴阳相和,才能行得稳。”
小托姆突然发现,某些竹器的边缘编着奇怪的花纹,有的像云纹,有的像回纹。“这些是装饰吗?”
“是‘竹语’,”竹老爹拿起一个编着鱼纹的竹篮,“老辈人传下来的,每种花纹都有说法,鱼纹代表丰足,云纹代表吉祥,都是藏在经纬里的期盼。
你看这个万字纹,”他指着一个竹席,“是说日子要连绵不断,生生不息,都是一辈辈人编在竹里的念想。”
夜里,竹坊的灯亮了起来,竹老爹在灯下教竹青编“万字纹”,竹丝在两人指间跳跃,像绿色的精灵。
“这编法要记‘五进三出’,”竹老爹耐心地演示着,“错一个扣,整个纹路就乱了,就像过日子,一步错,步步错。”
他望着窗外的竹林,“机器编的快,可它编不出‘竹语’,那些花纹只是摆设,没有魂。”
竹青突然说:“我打算把城里的工作辞了,回来编竹器。”
竹老爹愣了愣,随即往他手里塞了一把篾丝:“好,好,回来就好,这竹子总要有人懂它。”
接下来的几日,村里的年轻人渐渐回来了,有的跟着老人学看竹经,有的学着剖篾编织,竹青则开了网店,把竹器卖到了全国各地,说要让更多人知道手工竹编的好。
有位研究传统工艺的教授听说了,特意来教大家新的设计理念,传统的编法配上现代的造型,编出的竹器虽然产量少点,却卖出了比塑料筐高十倍的价钱。
离开竹艺乡时,竹老爹送给他们每人一个竹制的笔筒,上面编着简单的兰草纹,篾丝细如发丝。“这笔筒要养在书桌上,”他把笔筒递过来,带着竹子的清凉,
“日子久了,会包浆发亮,就像这竹子,要慢慢品,才能尝出它的风骨。竹可以砍,可老祖宗的法子不能忘,那是用双手悟出来的门道。”
走在竹林的小路上,身后的竹坊渐渐隐入暮色,篾刀划过竹竿的“唰唰”声仿佛还在林间回响。小托姆捧着笔筒,突然问:“下一站去哪?”
艾琳娜望着南方的水乡,那里隐约有座纸坊的轮廓。
“听说那边有个‘宣纸村’,村民们用嫩竹和稻草造纸,造出的宣纸薄如蝉翼,却能存千年墨香,只是现在,机制纸多了,手工纸卖不出去,纸浆池都快干了……”
竹子的清香还在鼻尖萦绕,艾琳娜知道,无论是精巧的竹器,还是泛黄的竹经,那些藏在篾丝里的智慧,从不是对自然的征服,
而是与草木的共生——只要有人愿意守护这片竹林,愿意传承竹编的匠心,愿意把祖辈的生存哲学融入每一缕篾丝、
每一个绳结,就总能在柔韧的竹纹里,编出生活的经纬,也让那份流淌在竹骨里的气节,永远支撑着每个与竹相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