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63章 时过境迁,不变的,只有关羽的刚直正义

第463章 时过境迁,不变的,只有关羽的刚直正义(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父亲,您遇风暴撤回东莱,不是第一时间便以六百里加急。”

“将详情并海图证物呈报朝廷了吗?”

“诸葛丞相亦亲笔回复手谕,言明‘天时不测,非战之罪,准予休整,伺机再进’。”

“有此手谕,便是朝廷明鉴!”

“您为何不将那手谕拿出,呈与那关羽观看?”

“何至于受此屈辱,几丧性命!”

朱桓被儿子的声音唤醒,艰难地睁开沉重的眼皮。

眼神涣散了片刻,才聚焦到朱异愤怒而悲痛的脸上。

他嘴唇翕动,声音细若游丝,却带着一种认命般的平静:

“异儿……休要……喧哗。”

“手谕……在手,然……为父……确已延误军机。”

“致使……贼首遁走,此……铁一般事实。”

“关羽……性刚直,素不喜我等……江东降人。”

“既犯军法,受罚……便是应当,无甚……可。”

他每几个字,便要喘息片刻,臀腿间的剧痛让他额上冷汗涔涔。

“无甚可?”

朱异几乎要跳起来,声音拔高。

“我等江东子弟,不辞辛劳,远渡重洋。”

“风暴中几近覆没,仍奋力赶来为国效力!”

“结果呢?新罗未及一战,敌人毫发未损,倒先被自己人打得半死!”

“天底下哪有这般道理!我……我这就去找那关羽理论!”

“问他朝廷法度何在?丞相手谕何用!”

罢,他猛地转身,便要向帐外冲去。

“站住!”

朱桓不知从哪里生出一股力气,猛地抬起手臂。

死死抓住朱异的腕甲,指甲因用力而泛白。

他急促地喘息着,眼神锐利地盯住儿子,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

“糊涂!此刻……关羽正在气头之上。”

“汝去……无异于自投罗网,自取其辱!”

“甚至……可能引来杀身之祸!不忍……则乱大谋!”

“给我……忍下!”

一个“忍”字,仿佛抽干了他所有的力气。

他颓然松手,重重跌回榻上,剧烈地咳嗽起来。

朱异看着父亲痛苦的模样,又想起关羽那如同天神般威严、不容忤逆的气势。

满腔的怒火与委屈被硬生生压了下去,化作喉头一声哽咽。

他双膝一软,跪倒在榻前,拳头狠狠砸在冰冷的地面上。

留下一个浅浅的印痕,终是不再言语,只是肩膀微微耸动。

接下来的几日,汉军开始有序撤离这片给他们带来胜利也带来无尽苦寒的三韩之地。

大军迤逦,转入相对熟悉些的辽东。

辽东虽同处北地,冬季同样酷寒。

但毕竟经过汉朝多年经营,城郭相对坚固。

物资储备也远非新罗可比。

沿途各郡太守早已得到消息,纷纷出城劳军。

进献粮米、酒肉、御寒衣物。

让历经风霜的将士们终于得以喘一口气,感受到一丝归家的温暖与安定。

关羽驻跸于辽东郡治所襄平城。

连日行军与三韩之地的艰苦,即便以他之雄武,亦感疲惫。

暂且无战事,他便在城中馆驿住下。

意图休整数日,同时梳理此次征伐的得失功过。

这日午后,窗外依旧飘着细雪。

关羽闲坐堂上,翻阅着王平、廖化等人呈上的军务文书。

忽然,

他想起一事,放下竹简,对侍立一旁的关平道:

“平儿,我军征战经年,损耗颇大。”

“辽东乃边陲重镇,军械粮秣储备关系边防安危。”

“传令下去,明日,某要亲往府库,清查辽东军资存储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也好向朝廷禀明。”

此令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

辽东军系,自公孙度时代起便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虽名义上归属朝廷,但内部盘根错节。

各级将校利用职权之便,或走私军械与草原部交易。

或虚报损耗中饱私囊,或将精良装备倒卖至中原黑市。

种种情弊,积重难返。

府库账目看似齐全,实则内里早已亏空严重。

以至于后来接管的辽东将领们经不起查,只能让府库继续亏空下去。

然后把锅丢给后来的新人。

同时,通过掳掠周边部,来填补一些亏空。

总之,就是本来只是一个洞。

但后来接管的新人都觉得棘手,索性入乡随俗,继续挖坑。

然后来的人来填这个坑。

朝廷神目如电,又岂是全然不察?

但辽东地域位置特殊,它是用来拱卫河北的。

本身没有起到太大的发展作用。

更多是为了作为帝国北方屏翼。

所以亏空一事,朝廷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你只要让边境别给我出事就行了。

反正每年朝廷该给的钱就那么多,你这些地方官爱怎么花怎么花。

只要别让边境出事儿,也别管中央多要钱。

随你怎么折腾。

朝廷方面也懒得多管。

毕竟没几个人敢去干得罪的人事儿,尤其牵涉到辽东军阀的利益。

真去彻底清查,会直接牵扯到前几代辽东官员。

这样一来,盘口就太大了,索性就放任自流。

只是没想到刚好撞上关羽这个枪口上。

辽东经过几代人挥霍,

哪里经得起关羽这般以刚直清廉、明察秋毫著称的大将军亲自核查?

消息迅速在辽东将领中间传开,众人皆惶惶不安。

他们深知,若事情败露。

依照关羽的性子,恐怕从上到下,都要人头地。

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应对”旋即展开。

当晚,以当地资格最老的几位边将为首,在襄平城中最豪华的酒楼设下盛宴。

力邀关羽赴宴,名为“为关公接风洗尘,庆贺新罗大捷”。

关羽本不喜应酬,但碍于情面,加之确实需要安抚地方将领。

便带着关平、廖化等少数亲信前往。

宴席之上,觥筹交错。

珍馐美馔流水般呈上,更有乐舞助兴。

辽东将领们极尽奉承之能事,轮番向关羽敬酒。

盛赞其武勇盖世,威震华夏。

此番平定新罗,更是功在千秋。

关羽起初尚自持重,但耐不住众人一再劝进。

加之心中因未能擒获奈解尼师今以及朱桓之事残留的郁结,也需要些许宣泄,便也多饮了几杯。

他酒量本豪,但连日劳累。

加之年岁不饶人,渐渐便有了七八分醉意,面庞酡红。

话语也较平日多了起来,那双丹凤眼虽依旧有神,却也蒙上了一层酒意。

就在宴席气氛最为热烈之时,忽听得外面传来一阵尖锐的铜锣声和惶急的呼喊:

“走水了!走水了!”

“府库!府库方向起火了!”

这一声呼喊,如同冷水泼头。

关羽猛地一个激灵,酒意瞬间醒了大半。

他豁然起身,一把推开身旁还在劝酒的将领,几步冲到窗边。

只见城西方向,夜空被映得一片通红。

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正是府库所在!

“快!随某救火!”

关羽声音嘶哑,带着不容置疑的急怒,一把抓起靠在旁边的青龙刀。

其人虽赴宴,刀亦不离身。

他也顾不得披甲,便大步流星冲下楼去。

关平、廖化等人紧随其后,宴席上一片混乱。

辽东将领们面面相觑,眼神交换着难以言的意味。

随后也慌忙跟了上去。

府库重地,火势蔓延极快。

冬季天干物燥,加之库中多有皮革、桐油、粮草等易燃之物。

风助火势,烈焰腾空,噼啪作响。

灼人的热浪逼得人难以靠近。

关羽亲临火场,指挥若定。

喝令兵士们就近取水,拆毁周边建筑以隔断火路。

他更是身先士卒,不顾年迈,亲自提起水桶往火上泼洒。

将士们见主帅如此,无不奋力扑救。

直至四更时分,在天降微雪的帮助下,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才被彻底扑灭。

原本巍峨的府库建筑,

此刻已化为一片冒着青烟的断残垣,空气中弥漫着焦糊的气味。

天色微明,主簿带着几名书吏,在灰烬与积水中艰难地点验损失。

良久,主簿面色沉重地来到关羽面前。

躬身禀报,声音带着颤抖:

“启禀关公……经初步清点,府库内存放之刀枪箭矢、铠甲盾牌,十损七八。”

“备用粮秣、草料,几乎焚毁一空……损失……损失惨重啊!”

关羽站在废墟之前,浑身沾满烟灰与水渍,原本酡红的脸色此刻变得铁青。

他望着眼前的惨状,丹凤眼中怒火熊熊,几乎要喷薄而出。

他猛地转身,目光如电。

扫过身后那些垂手而立、神色各异的辽东将领,声音如同寒冰:

“查!给某一查到底!此火因何而起?”

“是意外失火,还是有人故意纵火,意图掩盖什么?!”

辽东官员们早有准备。

不过半日,几名管理府库的低级文吏和守库老卒便被推了出来。

他们跪在关羽临时理事的厅堂前,磕头如捣蒜。

一口咬定是因天寒取暖,不慎打翻火盆,引燃了堆放的杂物,最终酿成大祸。

他们涕泪交加,自称“一时失察,罪该万死,甘愿受罚”。

关羽何等人物,岂会轻易相信这等辞?

他锐利的目光在那几名“替罪羊”和后面几位眼神闪烁的辽东高级将领脸上来回扫视,心中疑窦丛生。

这火起得太过巧合。

偏偏在他欲查库之时,偏偏在他醉酒之际。

这几人的供词看似合理,却总透着一股刻意与统一。

“关公。”

廖化悄悄靠近,低声劝道。

“火势已灭,损失虽重。”

“所幸未波及其他民宅,亦无人员伤亡。”

“观此几人供词,或许……或许真是一时疏忽所致。”

“辽东地处边陲,管理难免疏漏。”

“日后加强监管,严防此类事端再发便是。”

他话语委婉,但意思明确。

不希望关羽深究下去,以免牵涉太广。

引发辽东军系更大的动荡,于稳定不利。

王平也在一旁微微点头,示意此事水深。

关羽眉头紧锁,右手无意识地捻着长髯,心中权衡。

他自然看得出廖化等人的维护之意,也明白辽东军系内部利益纠缠,牵一发而动全身。

若强行彻查,未必能揪出真正的幕后黑手.

反而可能打草惊蛇,甚至逼反这些地头蛇,于边境安宁大为不利。

可不查,这口气又如何咽得下?

军国重器,岂容如此糟蹋?

就在他沉吟未决、内心天人交战之际。

突然,

城楼上示警的号角声凄厉地响起,打破了襄平城清晨的宁静!

“报——!”

一名哨探满身雪花,连滚带爬地冲进厅堂。

“启禀关将军!大批鲜卑游骑出现在城北三十里外。”

“正在袭击我边境屯堡,掳掠人口牲畜!”

军情如火!

府库失火之事瞬间被抛诸脑后。

关羽猛地站起,脸上所有犹豫一扫而空。

取而代之的是久经沙场的冷峻与杀伐决断:

“众将听令!随某登城观敌!”

“成廉、曹性!速率本部骑兵,出城迎击。”

“务必将来犯之敌击溃,救回被掳百姓!”

“得令!”

成廉、曹性二将抱拳领命。

转身大步而出,甲胄铿锵。

他们皆是当年吕布麾下并州狼骑出身,勇猛善战。

投效汉室后,被安置在辽东,以其剽悍震慑边陲。

关羽在关平、廖化等人簇拥下,迅速登上襄平北门城楼。

极目远眺,但见雪原之上,烟尘滚滚。

约有数百鲜卑骑兵,如同狼群般,正围绕着几处汉军边境的哨所和屯田点纵马驰骋。

弯弓搭箭,不时有零星的箭矢射向戍堡。

更有一些骑兵下马,驱赶着抢来的牛羊。

捆绑着俘获的汉民,呼哨着准备撤退。

然而,他们的好景不长。

襄平城门洞开,

成廉、曹性率领的辽东铁骑如同决堤的洪流,汹涌而出。

这些辽东骑兵久驻边塞,与胡人交战经验丰富。

虽军纪或许松弛,但战斗力却是在常年厮杀中磨砺出来的。

他们队形并不十分严整,却带着一股野性的彪悍。

马蹄踏碎冰雪,如同旋风般直扑鲜卑游骑。

鲜卑人显然没料到汉军反应如此迅速,且出击的骑兵如此骁勇。

短暂的接触后,鲜卑游骑便陷入了劣势。

辽东骑兵利用娴熟的骑射技术与配合。

分割、包抄、冲撞,箭矢如雨,马刀翻飞。

直杀得鲜卑人丢盔弃甲。

留下数十具尸体和抢来的部分物资、人口,便狼狈不堪地向北逃窜。

汉军追出十余里,斩获不少,方才收兵回城。

站在城头的关羽,将这场短暂而激烈的边境冲突尽收眼底。

他看到辽东骑兵在野战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同于中原禁军的、带着血性与剽悍的战斗力、

不禁微微颔首,丹凤眼中流露出一丝激赏。

他侧首对陪同在旁的将领张虎道:

“辽东将士,果然骁勇善战,名不虚传。”

“于野战之中,竟有如此锐气。”

张虎拱手,语气带着边军特有的豁达与一丝无奈:

“……将军谬赞了。”

“身处此等四战之地,四面皆敌,若不玩儿命,便只能等死。”

“弟兄们也是被逼出来的。”

不久,成廉、曹性得胜回城,上城楼复命。

关羽亲自为他们斟上热酒,慰劳道:

“二位将军辛苦了!今日一见,方知辽东铁骑之雄风!”

“来,满饮此杯,以贺胜绩!”

二将谢过,一饮而尽。

关羽放下酒杯,神色转为疑惑,问道:

“……某有一事不明。”

“据某所知,自李相定策,朝廷与鲜卑大部关系尚算和睦,互通关市。”

“为何今日还会有成建制的鲜卑骑兵,敢于公然犯我边境,掳掠生事?”

曹性抹了把嘴边的酒渍,嘿然一笑,解释道:

“……将军有所不知。”

“朝廷与鲜卑王庭和睦,那是上头的事。”

“底下这些部,散居草原,各自为政,哪有那么听话?”

“今日来的,不过是些部凑起来的乌合之众,打着捞一票就走的算盘。”

“两国高层嘛,只要大规模的战事不起,关市贸易照旧。”

“对这些规模的摩擦,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管也管不过来。”

关羽追问:

“可知方才那队鲜卑骑兵,属于哪个部?”

曹性略一思索,答道:

“看其旗号与装束,像是索头部的拓跋氏的人。”

“他们族长名叫拓跋力微,年纪不大,手段却狠。”

“前些日子还带人抢了一批从中原往草原贩运的绸缎和茶叶,气焰嚣张得很。”

“听如今在他麾下,能拉弓射箭的勇士,已有六万之众。”

“在草原上是一股不的势力了。”

“拓跋力微?控弦六万?”

关羽眉头微蹙,“如此势力,屡屡犯边,朝廷竟未加追究?”

一旁的张虎接口道:

“将军,李相执政,力主与民休息,鼓励商贾。”

“对这草原贸易,亦是持开放之态。”

“商队往来,利益巨大,难免与当地部产生冲突。”

“草原人抢我们的,我们边境的豪强、军将,有时也会组织人手,去草原‘捞回来’。”

“这些事儿,相较于每年巨额的关税和贸易利润,都算是打闹。”

“只要不闹得太大,不影响主要商路的畅通。”

“朝廷……大抵是不会过分干预的。”

“毕竟,真要兴师问罪,劳师动众,耗费钱粮,未必划算。”

关羽听完,默然良久。

他望着城外苍茫的雪原,那里刚刚经历了一场流血的冲突。

此刻却已恢复平静,唯有风中还隐约带着一丝血腥气。

他想起被烧毁的府库,想起辽东军将们那闪烁的眼神。

想起鲜卑游骑的来去如风,想起朝廷对边贸纠纷的默许态度……

这一切,

与他所熟悉的中原、与他所秉持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战争理念,是如此不同。

这边疆之地,似乎自有其一套混乱而现实的生存法则。

他最终没有再追问下去,也没有再提彻查府库失火之事。

那场大火,仿佛也随着鲜卑人的退去,被暂时搁置在了寒冷的北风之中。

只是,在他深邃的眼眸底处,一丝难以言喻的忧虑。

如同这辽东的阴云,悄然凝聚,挥之不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