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5章 大厦海选添纷扰,院士携硬核数据援《流浪地球》(2 / 2)
“有志气!”张院士赞许地拍了拍桌子,“咱们华国就需要多点你这样敢闯敢拼的年轻人,各行各业都多点你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实现多面开花。
来来来,别光说场面话,跟我详细说说,你这次到底想拍些什么?
我也好看看该给你准备哪些数据参数。”
余顺立刻朝身后递了个眼色,跟在他身后的阿南心领神会,迅速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标注着“《流浪地球》核心设定稿”的文件夹,轻轻摊在会议桌上。
余顺指尖落在那张画满蓝色线条的行星发动机示意图上,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张老您看,我们现在卡在两个核心数据上——第一是行星发动机的单台推力参数,要推着地球脱离太阳系,这个数值得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不然特效做出来会显得特别悬浮,一眼就被看出破绽;
第二是地球进入‘刹车时代’后,赤道地区的潮汐变化模型,编剧总担心写出来的海啸场景不符合物理规律,特效组更是不敢瞎编,怕闹笑话。”
张院士放下茶杯,从口袋里掏出老花镜戴上,目光落在设定稿上“重核聚变”的标注时,眼底瞬间泛起兴味:“你们敢碰重核聚变这个题材,勇气可嘉啊!
正好咱们所去年刚完成一轮重核聚变小型化模拟实验,虽说离电影里‘烧石头当燃料’的规模差着十万八千里,但核心的能量转化效率、等离子体喷射速度这些基础数据,完全能给你们做参考。”
他顿了顿,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快速画了个简易公式,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声:“就说发动机喷射口的等离子体温度吧,至少要达到1.5亿摄氏度才能产生有效推力——这个数值你们必须标进设定里,别让懂行的观众看出问题。”
这时,会议室门被轻轻推开,编辑部和特效组的人陆续进来。
每个人都轻手轻脚,生怕打扰到两人的讨论,进来后都自觉地围在会议桌旁,目光紧紧盯着张院士手中的笔,神情专注得像回到了学生时代。
张院士余光瞥见这一幕,嘴角忍不住向上扬了扬——他最欣赏做事认真的人,见状讲得愈发投入,指尖在设定稿上不断圈画,连语调都比刚才高了几分。
等张院士讲完发动机的参数,余顺又接着问道:“张老,还有个问题想请教您——电影里要拍地球穿越小行星带的场景,我们想知道小行星撞击地球大气层时的燃烧轨迹,以及行星发动机的火焰如何精准击碎小行星。
这部分的物理模拟数据,您那边能提供支持吗?”
“哟,余少倒是问得挺专业!”张院士打趣道,“要不是知道你是拍电影的,我都要以为你是咱们院刚招的研究员了——看来你在航天局做的宇航员训练没白受。”
调侃完,他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掏出一个银色U盘,轻轻放在桌上:“这个问题简单。
我特意带了咱们所之前为航天局做的小行星轨道模拟数据包,你们拿去稍微修改一下就能用。
后续我再派两个年轻研究员对接你们的特效组,要是有技术细节搞不懂,随时可以联系他们——咱们既然要做硬核科幻,就不能让外国人觉得咱们是在瞎编乱造。”
余顺伸手拿起U盘,冰凉的金属触感从指尖传来,心里却暖得发紧,像是握住了一颗定心丸:“有您这句话,我心里就彻底有底了。
等电影拍完,我第一个请研究所的各位老师来审片,到时候还得麻烦您多提提意见。”
“提什么意见,咱们院要全程参与你这部电影,我更想早点看到成品。”
张院士摆了摆手,目光落在设定稿上“带着地球去流浪”那行加粗的标题上,语气忽然变得郑重,“我们这些老一辈搞科研的,这辈子都在跟数据和公式打交道,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咱们华国的科技实力赶超世界。
你拍的这些科幻设想,说不定将来咱们真能一步一步实现——到时候再回头看这部电影,那才叫真正的‘梦想照进现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