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8章 困境(2 / 2)
“嗯。”祁同伟穿好衣服,出了房间。
回到房间,祁同伟立马通知秘书,召开了紧急会议。
在等待期间,也给遥远的汉江省委做了报道。
此事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只能动用国家力量,消除影响。
在接到祁同伟的报告后,裴一泓迅速成立了应急处理小组,由他亲自挂帅,相关部门协同配合。
一方面,立即与德国方面取得联系,核实情况并协商处理方案;另一方面,启动舆情监测机制,密切关注国内外媒体的动态,及时引导舆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同伟,这件事可大可小,你要有心理准备。”裴一泓语气凝重的说道,“你现在在国外,如果有什么办法就使出来,这件事如果能在有限的范围传播,就好处理了。”
华夏要加入世贸,国家形象一直十分重视,这基本等于红线。
“明白,我这边也在积极借助各方力量在压制,明天我会去找一找法国几家报社和媒体积极沟通。”
裴一泓沉吟道:“如果需要经费,省委这边可以准备一笔专项资金。”
发生这样的事对裴一泓来说也不是什么好消息,如果能压下去,不上报当然是最好。
“我会的。”
……
第二天,祁同伟试图通过接触法国几家知名报社的主编,争取国际舆论对考察团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然而,当他一一登门,还未及展开“善意”的沟通。
这些西方媒体掌舵人,在听闻来意后,要么冷眼相对,要么客套推诿,言辞间透着毫不掩饰的轻慢与排斥。
“抱歉,我们媒体必须保持公正与真实,你们必须为你们做的事付出应有的代价!”
甚至有些人还不等祁同伟来拿出“诚意”,就被赶了出去。
他心里清楚,这群人不是不贪,而是打心里瞧不起他们。
他们不愿倾听一个来自华夏的声音,更不愿了解一个正在艰难转型、渴望被世界平等对待的国家的苦衷与努力。
瞧不起这个从积贫积弱中走来的东方大国,瞧不起它尚未完全成熟的制度,瞧不起它在国际舞台上还不那么响亮的话语权。
而这,正是1999年华夏在欧美所面临的真实窘境的缩影。
这一年,华夏尚未加入世贸,经济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稳步前行,但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中,仍被视作“异类”。
政治体制被误解,发展道路被质疑,国家形象被刻意妖魔化。
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基调,往往建立在冷战思维与意识形态偏见之上——不是“人权问题”,就是“威胁论调”。
哪怕是一次正常的外交活动、一次技术合作的尝试,也常被曲解为“扩张野心”。
同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更是无故轰炸华夏驻南联盟大使馆,将这种敌意推向顶峰。
三名华夏记者遇难,数十人受伤,举国悲愤。
然而在欧美主流舆论场中,这场赤裸裸的侵略行径却被轻描淡写为“误炸”,甚至有媒体为暴力辩护,称“这是不可避免的附带损伤”。
那一刻,华夏在国际舆论中几乎孤立无援——没有多少声音为正义发声,没有多少媒体愿意客观还原真相。
祁同伟的碰壁,正是那个时代无数中国外交官、学者、企业家在西方世界遭遇的常态。
这群人,本来就不想你发展起来。他们习惯了百年来西方中心的秩序,乐于看见一个落后、分裂、依附的中国,而不是一个崛起、自信、独立的东方力量。
因此,有这么好的机会,他们还不是逮住机会丢丢你的脸——在报道中添油加醋,在评论中冷嘲热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