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任命种种(2 / 2)
同时,何刚还提议,从那些少田、甚至无田的江南良家子中选兵。他们生活艰辛,能吃苦,心思单纯,从古至今都是从军的好苗子。
朱由哲想了想,便答应了,让大学士何腾蛟前往江淮,选民入军。
而江南这边的征兵,朱由哲则交给了大学士高宏图。他是北地人,和江南官员牵扯较少,可以尽可能做到公正。
何刚见朱由哲对他的建议基本上无有不允,便更进一步,提议将卫所中的老弱就地安置,建立一个个卫所村落,选出卫所中有名望者担任长老,管理卫所里的日常事务。
他们曾经都是卫所兵,虽目前为民,虽老弱,但依旧具有一定的战力。将他们集中管理,利用农闲时加以训练。若将来形势危急,可直接将他们拉上战场应急。反之,若将来局势稳定,管理终止,他们便彻底为民。
考虑到他们担负着远超普通百姓的职责,朝廷应对之有所补偿。
例如,在他们所在的村落兴办义学,让他们的子孙可以有机会读书识字,可以将来参加科举,彻底摆脱世代为兵的命运。
这样的提议,朱由哲当然同意,而何刚的提议也让朱由哲想起了李建泰在山西的所作所为。
思考了一番后,朱由哲叫来了黄道周,并对他讲了李建泰如何筹集民间资金兴办学校的事情。
不曾想,黄道周对此特别感兴趣,并一再确定可以用自己姓名为学校命名时,还兴奋了许久,一再请求朱由哲把这件事交给他去办。
名利啊!
总是人们躲不过去的。
黄道周不贪利,但名,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朱由哲同意,并表示,只要不拿朝廷的钱,他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但同时,朱由哲又主动拿出二十万两白银,要求在南直隶建立三所学院。
一所为农业学院,专司引种、育种,并培养高产作物。
而其第一任院长,就是写出《群芳谱》,从山东赶来的王象晋。
为此,朱由哲还特意将大明皇家在南京的十万亩皇田尽数交给了他,让他进行红薯和土豆两样高产作物在南地的试种。
虽然王象晋在山东种植这两样作物已经初见成效,但南地和山东气候不同,按王象晋的说法,应该再行试种。
对此,朱由哲也采取了较为谨慎的做法。
毕竟,朱由哲知道历史中的爱尔兰大饥荒可是饿死了三百多万人,而主要原因就是其主粮多为土豆。
一场病害就可能使之绝收。
在决定大规模试种之前,必须多次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