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讨论销售(1 / 2)
江岛大棚专家也补充道:“除了和超市、饭店合作,咱们还可以考虑在村里搞一个蔬菜直销点。让周边的村民可以直接来咱们村里购买新鲜的蔬菜。这样既能增加销售渠道,又能提高咱们村的知名度。”
杨民兴奋地说:“这个主意好啊,这样方便了周边的村民,也能让咱们的蔬菜有更多的销路。”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最后,杨民总结说:“今天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咱们就按照这些思路去做。杨开,你负责和超市、饭店联系;年轻的村干部负责在村里筹备蔬菜直销点;江岛专家和省城大学的教授帮咱们指导采摘和储存的工作;县里农业同志帮忙做市场调研。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把咱们的大棚蔬菜销售出去,让大家都能有个好收成。”
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过几年,但市场格局仍以国营商场为主导,民营商超尚未崭露头角。在杨家庄的村委会里,杨民、杨开、江岛大棚专家、县里农业同志以及省城大学农业方面的专家教授围坐在一起,气氛热烈。
杨民看着众人,神情有些忧虑又带着期待,说道:“咱们种的大棚蔬菜马上就要成熟了,可这销售的事儿一直让我发愁。现在市场都是国营商场当家,咱这小村子的蔬菜咋进去啊?”
江岛大棚专家轻咳一声,说道:“从蔬菜品质来说,咱们的大棚蔬菜绝对没问题。但要进入国营商场,得先了解他们的采购标准和流程。”
省城大学的专家教授推了推眼镜,分析道:“国营商场有严格的质量把控和采购体系,咱们得准备好相关的证明材料,证明咱们的蔬菜是绿色、健康、无污染的。”
杨开思索片刻,开口道:“我觉得咱们可以先从咱们县的国营蔬菜公司入手。我听说他们负责全县的蔬菜供应,要是能和他们合作,咱们的蔬菜销路就有保障了。”
县里农业同志点头称是:“杨开说得有道理。我和蔬菜公司的人也有过接触,我可以帮忙牵线搭桥,让他们来咱们村看看蔬菜的种植情况。”
这时,一位村干部提出疑问:“就算蔬菜公司愿意来,可他们给的价格能让咱们满意吗?别忙活一场,赚不了几个子儿。”
杨开坚定地说:“价格方面咱们可以和他们谈。咱们要先算出种植成本,再结合市场行情,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而且咱们的大棚蔬菜和普通露天蔬菜不一样,品质更高,应该能争取到一个好价钱。”
江岛大棚专家补充道:“咱们还可以强调大棚蔬菜的优势,比如上市时间早、反季节供应等。这些特点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也是和他们谈判的筹码。”
大家讨论得正热烈,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杨民皱了皱眉头,起身出去查看。不一会儿,他带着一个村民走进来,一脸无奈地说:“这是咱们村的老张,他听说咱们在商量蔬菜销售的事儿,非要来听听。老张,有啥想法你就说。”
老张搓了搓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觉得咱们除了和国营商场合作,也可以在村里摆个摊,卖点蔬菜给周边的村民。咱这蔬菜新鲜,肯定有人愿意买。”
杨开笑着说:“老张叔,你这个想法不错。这也是一个销售渠道。咱们可以在村里找个合适的地方,弄个蔬菜直销点。既能方便周边村民,也能多赚点钱。”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制定了详细的销售计划。一方面由县里农业同志联系县国营蔬菜公司,邀请他们来考察;另一方面,杨开和村干部们着手在村里筹备蔬菜直销点。
几天后,县国营蔬菜公司的采购人员来到了杨家庄。他们走进大棚,看着绿油油的蔬菜,连连点头。经过一番考察和谈判,双方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同时,村里的蔬菜直销点也正式开业,周边的村民纷纷前来购买新鲜的蔬菜。
在杨家庄,全体村民合资成立的大棚种植这一村集体产业,就像一颗刚刚破土的幼苗,承载着大家的希望与梦想。此刻,村委会里气氛热烈,杨民、杨开、江岛大棚专家、县里农业同志以及省城大学农业方面的专家教授围坐在一起,共同商讨着大棚蔬菜成熟后的销售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