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华娱:踩着娜英冯裤子成为顶流 > 第598章 标杆效应 2

第598章 标杆效应 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他们也都收到了国外片商的订单,而且单子都还不小。

“1000万美刀?”

垦川文化的负责人是从上美影出来的,曾参与《宝莲灯》的制作,听到这个报价的时候,也忍不住口干舌燥,心跳加速。

挂完电话,他愣了好半晌,再次拿起来电话,冲着里面得人事喊道:“赶紧招人。”

“能招多少招多少?”

“啊?”人事有些懵逼,“招什么人?”

“原画师、动画师、特效师都要。”垦川文化负责人继续说道:“招最好的,价格上往高了报,别怕花钱,一万不行两万,两万不行三万......”

人事眼珠子瞪的老大,半天没有反应过来。

......

除了传统二维动画领域,在更需要技术积累和硬件投入的影视特效方面,同样的情况也在上演。

米国的电影制片厂、电视网的高管和采购负责人,开始组团亲自飞赴华夏进行实地考察。

时间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米国企业对于成本控制的需求变得空前强烈。

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从最初的IT技术服务,逐渐向更具规模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制造业的代工模式也开始向创意产业渗透。

好莱坞几大主流制片商考察的第一站,自然就是因《神偷奶爸》特效而声名鹊起的“光线特效”。

然而,他们发现“光线特效”的业务已经极度繁忙,订单排期甚至已经到了2005年。

但“光线特效”的成功,如同一个强大的引擎,催生并带动了华夏本土一大批中小型特效公司的成长。

这些公司虽然规模不及“光线特效”,但也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实力和项目经验,它们同样接到了来自海外、特别是好莱坞的不少中型特效制作订单。

其实,早在2000年之前,日本的许多动画制作公司,出于成本考虑,就已经将大量动画的中期制作如动画、上色等环节外包给华夏的动画公司,主要集中在申城、京都、羊城等动画产业聚集的城市。

但这些外包业务,大多属于产业链中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重复性劳动较强的部分,可以说是连“边角料”都不如的辛苦活。

动画创作最核心的前期设定、导演、编剧等高端环节,华夏公司当时基本没有机会触碰。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华夏有了“光线特效”这样的公司能够承接核心特效制作,而剩下的那些所谓“边角料”级别的庞大外包量,也足够养活一大批华夏的中小动画和特效公司,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繁荣。

这一波产业转移的浪潮中,要说感受最深刻、也最“难受”的,恐怕要数阿三。在此之前,阿三才是米国IT和娱乐产业外包的最大承接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