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很平凡的一生吧? > 第824章 计划营救李星群

第824章 计划营救李星群(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李星群被押入开封天牢的第七日,太原府的秋意便裹着寒意渗进了街巷。往日里热闹的工坊区没了机器的轰鸣,柳府门前的石狮子下,总蹲着几个面色凝重的百姓,却没人敢高声议论——大家都知道,李大人出事了,朝廷的人,怕是要来了。

柳珏站在书房的窗前,手里捏着一枚李星群留下的铜制齿轮,指尖摩挲着上面细密的纹路。这是当年李星群教工匠们造蒸汽机时,亲手打磨的第一枚齿轮,如今成了她手里最沉的念想。早在李星群离临安前,两人便曾深夜密谈:“若朝廷真要动手,太原的核心技术绝不能落进他们手里。那些织布机、磨粉机的技术,早和晋商、秦商共享过,丢了不可惜;但蒸汽核心、火药配比、枪支锻造的图纸,还有工坊里那几台能造炮弹的机器,必须毁掉。”

那时柳珏还握着他的手,问“若是连你都护不住,留着这些还有何用”,李星群却笑了:“太原的根基,从来不是机器,是这里的百姓。只要民心还在,就算没了机器,我们总能再造出来;可要是核心技术被朝廷拿去,他们用这些东西对付我们,对付百姓,才是真的完了。”

如今,这话成了柳珏行动的准则。当日午后,太原城西的核心工坊突然传来一声闷响,淡灰色的烟尘裹着木屑腾起,惊飞了树梢的麻雀。柳珏站在工坊外的土坡上,看着几个心腹工匠将最后一箱标注“蒸汽阀门图纸”的木箱推入火坑,火焰“噼啪”舔舐着木板,将那些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图纸烧成灰烬。

“夫人,核心生产线的锅炉、锻锤都炸了,剩下的都是些旧织布机、磨粉机,还有两台不能用的蒸汽机样机。”管事躬身禀报,声音里带着几分哽咽——那台锻锤,是去年冬天李星群陪着工匠们熬了三个通宵才修好的,如今却成了一堆废铁。

柳珏点头,目光扫过围在远处的百姓。有人眼里含着泪,有人攥着拳头,却没人上前阻拦——他们都知道,李夫人这么做,是为了保住李大人的心血,保住太原的活路。“告诉大家,别怕。”柳珏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朝廷要的是机器,我们给;但李大人教我们的手艺,藏在心里,谁也拿不走。”

消息像风一样吹遍太原府,工坊里的工匠和工人,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十几个掌握核心技术的老工匠,连夜收拾了行囊,带着家人往晋北的深山里去。他们中有人是李星群从流民里救出来的,有人是跟着李星群学了三年手艺的,都知道朝廷定会来逼问技术,与其被关在京城当“工具”,不如先躲起来,等李大人出来。

“夫人,我们走了,您多保重。”一个白发老工匠给柳珏磕了个头,“等李大人没事了,我们再回来,接着造机器,接着给百姓修水渠!”柳珏扶起他,塞了些盘缠:“路上小心,太原的门,永远给你们开着。”

而留在工坊的工人,大多是太原本地的百姓。有的是早年李星群修汾河水渠时雇的壮丁,有的是工坊开张时第一批招的学徒,家里的孩子还在李大人办的平民学堂里读书。“我们不走。”一个黝黑的年轻工人攥着手里的扳手,对柳珏说,“我们没学过啥核心技术,朝廷抓我们也没用。再说,我们走了,谁帮夫人看着这些机器?谁给学堂里的娃送粮食?”

柳珏看着他们皴裂的双手,心里一暖——李星群在太原五年,修水渠解了汾河的水患,办学堂让寒门子弟能读书,建工坊让百姓有饭吃。这些不是靠机器,是靠实实在在的好处,刻在了百姓心里。

与此同时,李助带着几个在太原府任职的亲信,走进了知府衙门。“大人,我等皆是李星群举荐为官,如今李大人蒙冤入狱,我等无心再任,还请辞官归乡。”李助将辞官文书放在案上,字迹工整,却透着决绝。

知府看着眼前这些人——李助帮太原府理过财政,把税银算得明明白白;还有几个县丞,帮百姓解决过不少田产纠纷。他们是太原府能安稳运转的根基,可如今却要辞官。“你们……不再想想?”知府叹了口气。

“想过了。”李助摇头,“李大人待我们恩重如山,如今他有难,我们不能留在官位上,看着朝廷拿太原的东西,伤太原的百姓。”知府无奈,只能在辞官文书上盖了印——他知道,这些人是李星群的“死忠”,留不住。

城外的军营里,八千李家军也在夜色中悄悄解散。将领们将铠甲和兵器分给百姓——铠甲能当农具,兵器能防山贼;士兵们脱下军装,换上布衣,有的回了太原乡下的家,有的去了工坊当学徒,有的帮百姓修房子。他们本就是太原的子弟,如今化整为零,混在人群里,谁也分不清谁曾是能征善战的士兵。

“记住,别惹事,好好活着,等李大人回来。”将领拍着一个年轻士兵的肩膀,“要是朝廷的人欺负百姓,咱们就帮着挡一挡——但别暴露身份,咱们的命,还要留着跟李大人打大清呢。”士兵点头,眼里含着泪,转身跟着一个老农往村里去了。

半月后,朝廷的使者带着三百兵卒,浩浩荡荡进了太原城。使者穿着紫色官袍,骑着高头大马,刚到工坊门口,就拍着桌子喊:“把所有机器和工匠都交出来!陛下有旨,要接管太原工坊!”

可回应他的,只有一片沉默。工人说:“工匠都走了,我们只懂开机器,不懂修,也不懂造。”去柳府要图纸,柳珏只拿出一堆早已公开的织布机图纸:“大人,核心图纸都在李大人手里,他被押去开封了,我们也没有。”找百姓问李家军的下落,百姓们要么摇头说“不知道”,要么指着山里说“早跑了,说不定去投方腊了”——谁也不肯说真话。

使者急得跳脚,派兵去搜山,却连一个老工匠的影子都没找到。山里的百姓早就把工匠们藏进了地窖,还故意给兵卒指错路,让他们在山里绕了三天,连口水都没喝到。折腾了一个月,使者能拿到的,只有那些锈迹斑斑的旧蒸汽机、织布机。

“装车!运往京城!”使者气得脸色发白,却没别的办法——太原的百姓像一块硬骨头,啃不动,咬不烂,只能拿这些没用的机器交差。

当马车抵达京城时,李星群已被三司审问了两个月。赵受益特意让人把机器摆在皇宫的广场上,他穿着宽松的龙袍,绕着机器走了一圈。这些机器,有的是他在太原考察时见过的,有的甚至在开封的布坊、粮店里都能看到——街边的王记布坊,用的就是类似的织布机,织出来的布比官营作坊的还好。

“这就是你们从太原运回来的‘宝贝’?”赵受益的声音没有起伏,眼神却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要的不是这些随处可见的东西,是李星群能造子弹、造炮弹的核心技术,是能让他牢牢控制太原的手段。可现在,核心技术没了,太原的百姓心向李星群,连机器都是些没用的废品。

身边的太监战战兢兢地回话:“陛下,太原的百姓……不配合,工匠也都跑了,只能运这些回来。”

赵受益抬手摸了摸一台蒸汽机的外壳,指尖沾了些锈迹。他突然明白,李星群的威胁,从来不是手里的十万兵权,而是他在太原扎下的根——民心、技术、人脉,这些东西像藤蔓一样,缠在太原的土地上,就算砍了藤蔓的头(李星群),根还在,迟早还会再长出来。

他沉默良久,只是摆了摆手:“抬下去吧。”没有责骂,没有命令,可殿内的空气却比往日更压抑。太监们不敢多问,赶紧让人把机器抬走。而帷幕后的赵受益,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龙袍的衣角——或许从这一刻起,他要杀李星群的心思,又重了几分。

太原府的秋风吹到开封时,李星群正靠在天牢的石壁上,摩挲着柳珏送来的玉佩。他不知道太原发生的一切,却能隐约感觉到,心里的那块石头,好像轻了些——他相信柳珏,相信太原的百姓,会守住他们一起打下的根基。

而这三个月里,太原府的百姓依旧按时去平民学堂读书,依旧在工坊里摆弄着那些旧机器,依旧会在傍晚时分,对着开封的方向,默默说一句:“李大人,早点回来。”他们不知道李星群能不能活下来,却知道,只要他们还在,太原就还是李星群的太原。

开封府西角的那座深宅大院,总裹着一层化不开的阴翳。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刚漫过墙头,就被院内的古槐树枝切碎,洒在青砖上,成了斑驳的暗影。守在院门口的汉子们个个腰佩弯刀,眼神锐利如鹰,见云莘兰提着剑走来,手都下意识地按在了刀柄上——谁都知道,这位百草谷医学圣宗的大弟子,不仅医术通神,剑法更是快得能划破风,更重要的是,她是“朝廷钦犯”李星群的师姐,如今开封府里,沾了“李星群”三个字的人,都透着危险。

云莘兰却毫不在意,脚步平稳地往前走,青色的裙摆在风里轻轻晃着,只在经过守卫时,淡淡扫了一眼。那些汉子明明攥紧了刀,却没人敢先动手——百草谷的名头太响,京城里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谁没求过百草谷的人看病?真动了她,往后家里人有个头疼脑热,怕是没人敢管。

就在这时,院内传来一个悠远的声音,清润却带着几分冷意:“撤了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