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回到古代与一群女将军征伐天下 > 第704章 暗流涌动: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的政治投机与权力寻租

第704章 暗流涌动: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的政治投机与权力寻租(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官员任免是官僚体系的核心环节,也是权力寻租的“重灾区”。世家大族通过贿赂、请托、威逼利诱等手段,操控地方乃至中央的选官权,将“朝廷命官”变为“家族私吏”。

汉代的“举孝廉”制度本是选拔人才的良策,但到东汉后期,却被世家大族垄断。《后汉书·种暠传》记载:“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谌,名知人。歆谓之曰:‘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可见,贵戚的“书命”(推荐信)已成为选官的主导因素,寒门士子若无“背景”,即便才华横溢也难以入仕。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更将这种垄断制度化,中正官多由世家大族担任,评定人才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选官权彻底沦为门阀士族的私产。

唐代科举制度本为打破门阀垄断而设,但“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士子需向达官贵人呈送诗文,以求推荐。这使得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大打折扣,世家子弟凭借父辈人脉轻易获得推荐,而寒门士子则需付出更多努力,甚至“十年寒窗无人问”。更有甚者,直接通过“关节”(行贿考官)获取功名。唐宣宗时期,考官裴坦主持科举,其女婿杨收“密以金帛谢坦,求中甲科”,最终杨收果然“擢第”。这种“买官卖官”的行为,使得官僚体系吸纳的不再是人才,而是“关系户”,严重削弱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明清时期,“捐纳”制度(即花钱买官)成为合法的选官途径,进一步加剧了选官权的私有化。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康熙年间,为平定三藩之乱,朝廷大开捐例,“知县捐银一千两,州同捐银八百两”,大量商人、地主通过捐纳进入官场。这些“捐官”上任后,首要任务便是“捞回成本”,通过搜刮民脂民膏、贪赃枉法来实现“投资回报”,形成“捐官—贪腐—再捐官”的恶性循环。

####2.干预政策制定:“立法权”的工具化

政策制定是国家治理的“方向盘”,世家大族通过影响皇帝近臣、拉拢朝中权贵,将家族利益嵌入国家政策,实现“政策寻租”。这种寻租行为往往更为隐蔽,但其危害也更为深远。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本意是增加中央财政、打击地方豪强,但却成为官僚与商人勾结寻租的工具。负责盐铁专卖的官员与地方豪强暗中勾结,“吏或不良,禁令不行,故民得占租鼓铸煮盐之时,富商大贾,冶铸鬻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史记·平准书》)。他们通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垄断销售等方式,将盐铁之利纳入私囊,导致“百姓苦之”,中央财政反而受损。

唐代的“两税法”改革本是为解决均田制崩溃后的财政危机,但实施过程中却被地方豪强与官员利用。按照规定,“不问垦熟,不问水旱,岁计资产,以为差率”,但豪强地主通过隐瞒土地、勾结官员“降低户等”等方式,将赋税负担转嫁给农民。《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圃囷仓,直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寡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高而终岁无利。如此之比,其流实繁。”这种“合法避税”的寻租行为,导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社会矛盾激化。

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的反复更凸显了利益集团对政策的操控。明朝隆庆年间,朝廷迫于东南沿海走私贸易的压力,开放月港“准贩东西二洋”,但这一政策遭到保守派官员与内陆地主的反对,他们担心海外贸易冲击传统经济秩序,威胁自身利益。最终,月港开放仅维持了半个世纪便再度收紧。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同样是沿海商人、地方官员与朝廷保守派博弈的结果,而非单纯的“愚昧无知”。利益集团通过影响政策制定,将海外贸易的利润垄断在少数人手中,却牺牲了国家走向世界的机遇。

####3.垄断经济资源:“经济权”的垄断化

经济资源的垄断是权力寻租的重要目标。世家大族通过操控税收、垄断商业、兼并土地等方式,将国家经济资源转化为家族私产,导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极分化。

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顽疾,也是世家大族权力寻租的主要表现形式。汉代的“限田令”“王田制”屡颁屡废,根本原因在于世家大族的抵制。他们通过“假民公田”(将国有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实则暗中兼并)、“强买强卖”、“放高利贷”等方式,疯狂兼并土地。东汉末年,袁绍、曹操等世家大族均拥有“坞堡”,控制大量土地与依附人口,成为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唐代的“均田制”曾一度抑制土地兼并,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日益频繁,“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彻底崩溃,土地兼并再度泛滥。《通典·食货》记载:“编户之民,十不存三四,皆为豪强所并。”宋代“不立田制”,土地兼并更为自由,“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宋史·食货志》)。宰相蔡京、贾似道等均是“田亩连于数路”的大地主,他们通过手中权力减免赋税、逃避差役,将负担转嫁给中小地主和农民,最终引发方腊、钟相杨么等农民起义。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与政治权力结合,形成“垄断性商帮”。晋商垄断北方茶马贸易、票号金融,徽商垄断江南盐业、丝绸贸易,均依赖于对官场资源的操控。以盐业为例,明清实行“盐引制”,盐商需向朝廷购买“盐引”方可经营盐业。晋商、徽商通过贿赂户部官员,获得大量“盐引”,并压低盐价收购、抬高盐价销售,从中牟取暴利。据《两淮盐法志》记载,乾隆年间,两淮盐商资本高达数千万两,而其背后是“每岁所耗,半归私囊”的权力寻租。这种垄断不仅导致盐价飞涨、百姓困苦,更使得国家财政流失,加剧了社会矛盾。

###三、寒门官员的困境:在“拉拢”与“打压”中挣扎

世家大族在进行政治投机与权力寻租的过程中,寒门出身的官员是他们需要重点应对的对象。对于寒门官员,世家大族往往采取“拉拢—分化—打压”的策略:能拉拢的则通过利益诱惑使其成为“同路人”,不能拉拢的则通过诬告陷害、孤立排挤等手段使其“边缘化”,甚至“去职罢官”。这种策略使得寒门官员在官僚体系中步履维艰,难以施展抱负,甚至沦为权力寻租的工具。

####1.“威逼利诱”:寒门官员的“堕落之路”

寒门官员大多出身贫寒,通过科举等途径进入官场,本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面对世家大族的“糖衣炮弹”与“政治威胁”,往往难以坚守初心,最终沦为权力寻租的“同谋”。

唐代诗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揭露了官场的腐败与不公。而他本人在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最终仅谋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便是寒门官员难以融入权力网络的写照。与之相反,王维、李白等虽出身寒门,却通过结交权贵、加入“玉真公主”等政治集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