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51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三焦气疽

第51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三焦气疽(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虚影服药后片刻,喉间的“呜呜”声渐轻,竟能发出模糊的“呃”声,像是嗳气的前兆。仲景点头道:“桂枝起作用了,阳气温通,气逆先缓。”

三、艾灸三焦俞、水道:引气外泄的“通气穴”

“光靠汤药还不够,需借艾灸之力,温通三焦俞,打开气泄的通道。”仲景取来艾绒,捏成米粒大小的艾炷,“三焦俞是三焦之气输注于背的穴位,灸之能通调三焦气机;水道穴在脐下,能引水道通畅,气随水行。”

他让虚影俯卧,在背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找到三焦俞,将艾炷点燃置于其上,待虚影觉烫时用镊子取下,连灸5壮。“每灸一壮,便默念‘气行水行’,让意念助药力。”仲景的声音沉稳,随着艾烟升起,虚影的背部微微出汗,头面的浮肿竟消了些。

随后翻身为仰卧,在脐下3寸、旁开2寸处找到水道穴,同样灸5壮。艾火的温热透过皮肤渗入,虚影的腹部起伏渐大,忽然“噗”地放出一个响屁,虽然微弱,却让仲景眼中闪过喜色:“气泄了!这便是好兆头。”

他解释道:“三焦俞主内通三焦,水道穴主外通水道,一内一外,一通气一利水,艾灸的温热能让气机活起来,比汤药多了层‘温通’的力量。若气疽重者,还可加灸气海穴,气海为‘气之海’,灸之能补气助泄,让气泄而不虚。”

艾灸期间,虚影接连放了几个矢气,腹部的隆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减,原本粗如斗的脚踝也细了些,喉间的阻塞感消失,竟能清晰地说出话:“胸口不闷了……”

四、葫芦复满:气疽消散的奇迹

仲景让虚影静卧片刻,自己则拿起那只瘪掉的青铜葫芦,将五苓散的药渣装入其中,又灌入茯苓皮汤,封紧壶口,置于炭火旁慢烤。“这葫芦储了三十年药气,漏气是因三焦气疽的秽气所冲,如今用五苓散的清气涤荡,再借炭火温通,便能复其本真。”

约半个时辰后,葫芦忽然“嘭”地鼓起,壶身透出温润的光泽,原本的青黑色纹路褪去,变回古朴的铜色。仲景拔开壶塞,一股清冽的药香喷涌而出,混杂着茯苓的甘、桂枝的辛,闻之令人神清气爽。他将葫芦倒过来,药渣簌簌落下,落在地上竟没沾灰,反而在接触地面的瞬间生根发芽,转眼长出一株翠绿的植物——茎上结着猪苓的块根,叶间藏着泽泻的果实,顶端开着白术的小白花,竟是五苓散原药材的聚合体。

“你看,”仲景指着那株植物,“药气归真,便能化育生机。”再看那虚影,肿胀已消去大半,只剩脚踝还有些微肿,呼吸平稳,脉象也从浮虚变得缓和。“气疽已散,剩下的只需再服两剂五苓散,忌生冷油腻,别让气再壅住便可。”

虚影向仲景深深一揖,化作一道白气钻入葫芦中,葫芦顿时变得沉甸甸的,仲景将其挂回墙上,壶身轻轻晃动,发出“叮咚”的脆响,像是在道谢。

五、医理深析:三焦气疽的调护要诀

“三焦气疽虽险,却比水疽好治,”仲景收拾着药材,缓缓道,“气为阳,易随温散而动,故用桂枝、艾灸的温通之法最宜;水为阴,需用苦寒渗利。这便是‘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的道理。”

他强调,气疽的调护比治疗更重要:

1.忌郁怒:“怒则气上,郁则气结,都会让三焦气再次壅滞,好比刚疏通的河道又扔了石头。”

2.慎饮食:“生冷伤阳气,油腻滞气机,气疽初愈者,宜食小米粥、山药汤,助脾胃运化,脾胃健则三焦顺。”

3.常导引:“每日做‘扩胸转腰’之法——扩胸时吸气,转腰时呼气,反复十次,能宣通三焦气。”说着便示范起来,扩胸时胸膛鼓起,转腰时身体如拧绳,果然能带动气机流转。

4.避寒湿:“湿盛则气阻,寒盛则气凝,天凉时需注意保暖,尤其腰腹(三焦俞、水道穴所在)不可受寒。”

正说着,那株从药渣里长出来的植物忽然开花,花瓣飘落,在空中化作“三焦通”三个字,随即消散。仲景望着花瓣消失的方向,笑道:“这是药神在夸你学得快呢。”

我低头看向案上的五苓散方,忽然明白:三焦气疽的本质是“气路堵塞”,治气需分三焦、通阳化气,正如治水需顺河道、因势利导。而那只青铜葫芦的失而复得,恰是在说——医者的仁心与药力相合,便能让壅滞的气机重归畅通,让生命如葫芦般饱满充盈。

夜风吹过药庐,葫芦在墙上轻轻摇晃,药香满室,仿佛在诉说着三焦气通的舒畅。我将五苓散的配伍与灸法牢记于心,知道这不仅是一剂药方,更是一通调畅生命之气的智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