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6章 三步规划(2 / 2)
“第三步,打通运输线。”杜泽拿出铁路时刻表,“已经和鹅国铁路公司谈好,开通‘海鲜专列’,每天一班,从海参崴直达莫思科,再转车去欧洲;海运方面,北斗控股的货轮每周三班,发往东南亚和国内,保证72小时内到港。”
安德烈耶维奇看着规划图,忽然想起自己写的《远东经济史》里,曾感叹“远东的资源像埋在地下的黄金,却总也挖不出来”。现在看来,杜泽正在用一把叫“产业链”的锄头,一点点把黄金挖出来,捧到老百姓面前。
“老板,”老头忽然说,“我想在加工厂旁边建个渔业博物馆。”
杜泽愣了一下。
“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爷爷、爸爸是靠什么吃饭的,”安德烈耶维奇的眼睛很亮,“也让外面来的人知道,海参崴不只有博彩和旅游,还有世代相传的打渔本事。”
杜泽笑了:“好主意,钱从总督府的文化基金里出。”
开工那天,海参崴的渔民们自发来了。他们穿着新做的棉袄,举着“感谢总督”“重振渔港”的标语,站在寒风里,眼睛却亮得像星星。玛莎婶子带着妇女们,给工人们送来了刚烤的列巴和热格瓦斯,面包里夹着新捕的三文鱼,是杜泽让渔民合作社特意留的。
杜泽和安德烈耶维奇一起剪彩时,老渔民瓦西里突然冲上来,把一条刚腌好的鳕鱼挂在杜泽脖子上。“这是我们渔民的规矩,”老头笑得满脸褶子,“给贵人挂鱼,保一年丰收!”
杜泽笑着收下,把鱼递给旁边的桑铁:“晚上给大家做鱼汤喝。”
人群爆发出欢呼声。安德烈耶维奇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眼眶发热。他想起三个月前,自己还在书店里翻着旧报纸,感叹远东的命运;现在,他站在这里,看着机器轰鸣,看着渔民们笑,才明白杜泽为什么要选他做州长——不是因为他有多能干,而是因为他懂这片土地的痛,也信这片土地的希望。
加工厂的第一根钢柱立起来时,杜泽接到了北斗控股的电话。玉衡商超总裁沈强在那头兴奋地说:“杜总,东南亚的订单已经排到下个月了,他们听说海参崴的三文鱼要来了,都等着呢!”
“告诉他们,保证新鲜。”杜泽挂了电话,看向安德烈耶维奇,“州长先生,咱们的鱼,要让全欧洲都知道有多好。”
老头重重地点头。夕阳落在他们身后,把两个身影拉得很长,与正在崛起的厂房、欢呼的渔民、忙碌的工人融在一起,像座新的堡垒——地基不是钢筋水泥,而是民心;城墙不是砖石瓦块,而是信任。
三天后,张亮和沈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