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 但老过头就是领导了(1 / 2)
因为就坐在四合院会议室里这么会儿,让卫东也看到人家铺开的首都地图上勾画。
的确算是独属于平京等仅有的几个城市才有,非常特殊的单位,其他地方也没这个情况。
没这么散布的房产铺面,且面积也说不上多大。
自古以来皇城根儿下肯定会荟萃全国各地进献的美食,都想成为贡品。
古时候只要闯出名号上了规模,就没有不想进宫的。
然后从宫里又能流出各种高手、御膳老字号。
诸如老佛爷都好这口儿,顺治爷独爱这口儿之类的口碑特别多。
所以平京确实集中了国内最好的所有食品品牌。
没来的,都是不够上档次。
于是解放后肯定都公私合营了归这里管。
特色就来了。
沪海也有很多老字号,但沪海那边的风格是一旦成名就做大做强,朝着企业化发展。
要么朝着全国卖,要么赚洋人的钱去。
所以最早的民族企业家大多出现在江浙沪,规模都不小,是沪海成为全国工业最强的底子所在。
人称沪爷就这么来的。
这边则一直都是以能供御膳房为最高荣誉,不在乎做大,也懒得费那个劲儿。
京爷得拿住这个劲儿才地道。
那么解放后这些老字号,几乎全都是作坊级别。
还散布在市区各处。
限于早期交通水平、商业流动限制,主要还是供应平京地区周边。
差不多就是让卫东那胡同卫生巾厂的规模。
现在搞得管理单位烦死了,这些老旧作坊很难在原地扩大规模,福利分房都没有余地了!
想搬迁又意味着原有人员不愿到郊区乡下。
就是把平京汽车厂的同类问题,分拆成无数个小单位散布在市区各处。
改制难度也大了无数倍。
让卫东也慢慢忽略了尤启立在旁边复杂的眼神。
把注意力放到实际工作中:“首先是要成立个房地产公司,把所有房产管理起来……”
真的,现在让卫东开口已经有非常清晰的领导气质。
不是他拿腔拿调,而是已经习惯了掷地有声,甚至说出话习惯性要有回应、看反应。
从眼神到语气,那就是主公级。
周围齐刷刷的一片做记录,汪志文都娴熟的从兜里摸出小本写写画画。
甚至光这一句,周围好些人眼里都有种名不虚传的卧槽感。
寻常食品公司、酱菜园经理能这么想吗。
但一点就明,甚至能成为他们转头对谁表达的点子思路。
“只有把所有房产统一管理,才能梳理出哪些可以置换、合并、搬迁、拆除,完成这一步工作再考虑重建,扩大,使用性质的调整,最终把散布各处的小地产,逐渐合并成大房产。”
然后一迭声的:“请问要怎么合并成大房产呢?”
所以说让卫东真是被一步步逼上地产之路:“两步走啊,先跟上级部门要政策要支持,到近郊征地批地建厂扩产,现在还能尽量近点不是,然后地块大点不就能在经营生产用地外建宿舍小区,去参观下我们在机场路那个工业园区就知道了。”
所有人都在点头:“参观过了参观过了,请问不愿搬迁到郊区的又怎么办呢?”
国营单位的职工那都是爷,未来几十年都是跳广场舞、游山玩水的主力,肯定不可能硬性要求。
让卫东当然是摆出案例:“平汽还不是那么多不愿搬迁到郊区的同志,那就集中拆迁某个城区地块,先修一座两三栋高层建筑的小区,不就集中好几个小厂的职工了,底楼做商业体,卖各家产品,也算他们的工作,然后逐渐腾出来的完全空地搞商业中心,大量提供就业岗位,不就把市区员工都用上了。”
大家又恍然,原来这才是平汽房改的核心呀。
那么又要怎么建高楼呢?
让卫东被挤牙膏挤得都气笑了:“我又不是修房子的,你们自己去找城建部门啊。”
但显然八十年代的国营单位没有这么清晰的分工。
就像所有三线厂都有自己的基建科、施工队。
这里的思路也差不多:“我们都有房地产公司了,为什么还要通过城建公司来修房子,他们的效率你又不是不知道,平汽听说是请你的城建公司来修建的?”
让卫东终于发现你们的尾巴露出来了!
他现在已经意识到这家单位,未来一定是平京的房地产主力之一!
因为下属黄金地段的小面积地产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