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封赏(2 / 2)
虽然度过了最开始两年的艰难期后,他的堂叔以及堂兄就基本维持在了地方打转。高不成低不就的,管理一下火器局的事务还行,要主政一方也还凑活。
可再往上,能力就有些不够看了,就连主政一府,政绩考评也就是尚可。
不过,无所谓了,作为他的远房堂亲戚,开国以后的封爵可以给,也必须要给。
不给的话,百姓会觉得皇帝刻薄寡恩,官员会觉得皇帝心狠手辣,连自家人都不愿意照拂。
在这个200年前的古代,虽然聂宇已经在尽力消弭宗族影响,但地方上的小宗族,甚至同姓之间抱团取暖的传统还一时半会改不掉。
这源于古代生活环境的恶劣,老百姓要是没有宗族保护,很容易被官府欺压。没有官府欺压,也会被其他有宗族庇护的村子欺负。
这种环境下,宗族之内一人发达,全族升天的思想,普遍深入人心。
而且,对于文臣们来说,皇族的人口势力强大,也更利于国家的稳定。
要不然,不说皇帝哪天没了,就说以后的皇帝,要是突然绝嗣了,而皇族就皇帝一家一姓,那还玩个鸡毛啊!
分分钟打内战!
经过与礼部之间的商议,聂宇决定给自己堂叔聂霖,封了一个荆州伯,可世袭罔替。
伯爵看起来似乎低了些,不如武将们的一等侯爵,但这伯爵的封号可是荆州,而荆州又是目前大汉实际意义上的陪都。
更何况,礼部循前朝旧例,朱元璋开国给自己的远房亲戚,也是只给封伯爵,而给大将们先封侯。
等大将晋封国公,远房亲属才先晋封侯爵,接着慢慢晋封国公。
没办法,这种针对外戚上的爵位封赏,不可能一碗水端平。
就连皇后的家族,他的岳父一家,给的爵位也就是个世袭伯爵,总之开局肯定不能比立大功的武将重臣们更高。
否则就不是皇帝在照拂自家人,而是任人唯亲,武将重臣不敢明说,但也会心有怨怼。
爵位封过,还有加官和赐田,赐田是跟爵位封赏在一起的。目前是只有一等侯爵赐田五十亩,不过是连带其家族,一人五十亩田地,上不封顶。
这条政策似乎与最开始的分田政策背道而驰,但聂宇自然也有补充条款,赐田只有军功可赐。
非军功不得赐田,军功还得是开疆拓土的军功,普通军功最多赏钱赏官,但绝不能赏赐田产。
这些都会被写到他的《皇汉祖训》里面。
聂宇已经在搞《皇汉祖训》了,这只是内部现在初定的名字,后面肯定还会改。但实际意思差不多,都是以他这个开国皇帝的名义,为后世文臣们约束皇帝乱来提供依据。
聂宇现在定下开疆拓土,可以破例赏赐田产,就是给后世君臣一个理由,一个让他们对外扩张的理由。
若是后世君臣锐意进取,那这条就是他们开疆拓土的利器。
若是皇帝耽于躺平,那也可躺在祖宗之法里,约束皇帝按照自己喜好,随意给人赏赐田产,带头破坏规矩。
当然,条文是死的,人是活的,皇帝真想乱来,别说祖宗之法了,除非聂宇这个开国皇帝当场复活,否则肯定是拦不住的。
但拦不住是一回事,不想拦是另一回事。
分田和赐田,目前大汉开国初期,应该还能维持良性循环。甚至未来两三代以内,还能鼓舞后世君臣锐意进取,对外开拓。
等真的出现人地矛盾,那也应该是起码几十年到上百年后了。
到了那个时候,再完美的政策,也都该出问题了。
而怎么解决就不是聂宇该考虑的了,反正那时候他早死了。
赐田过后,就是加官,但不是给所有人加官,而是给各军师长们加官。
加的不是普通的官,而是师长以上的军职,也是为二次北伐,扫平满清做战略部署准备。
杨芳已经基本内定,作为后期的北伐军主帅。
这货虽然在山东、江北战场,打得似乎中规中矩,但能够一人指挥十多万大军,还不出现什么大乱子,已经证明了这家伙的军事水平。
河南战场那边,魏新荣这个讲武堂科班生,负责指挥大军团作战,大乱子确实没出多少,但同样也没打得太好看。
开封是打下来了,河南也被他拿下了,但各地动乱问题没有解决。
三万人的大军团战役,几乎没给他发挥出来什么作用,基本是各路汉军在自主指挥作战。
这也是他为啥拿下了河南,也只是三功,实在是打得过于平庸,而河南清军的抵抗又过于无力。
不过聂宇也不怪这些武将们,毕竟都是纯新人,能指挥的动大军,还能打下开封以及半个河南,这已经是高水准将领了。
什么功狗不功狗的,只要你赢了大战,还收复了地盘,那就是战功!
聂宇现在是皇帝,又不是当初刚起义时的大将军,总不能跟天天臣子们争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