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上岸第一剑,先斩同路人。(2 / 2)
伊万诺夫考虑再三,点头道:「试试看吧,不过我们只承诺免费三个月,不会和你们一样宣布永久免费。」
「免费三个月就足够了。」周红衣开心的笑了。
几天后,一个看似普通的卡巴360安全更新包推送了出去。
更新日志上写著:【优化行为监控逻辑,提升对新型顽固恶意软体的查杀能力,增强系统兼容性。】
然而,在这看似平常的更新背后,是周红衣技术团队精心调整过的判定规则。
规则库中,悄然加入了对瑞星杀毒软体几个核心进程特定行为序列的高度关注,以及对江民KV系列驱动加载和文件扫描模式的兼容性风险评估。
这些规则设置得极其巧妙,阈值卡在了一个模糊地带,既不会在竞争对手软体完全正常运行时误报,又能在其进行一些稍深度的系统操作时,精准的触发警告。
起初,只是零星的现象。
可很快,一些公司用户发现,几台同时安装了瑞星和卡巴360的电脑,在运行大型设计软体时,卡巴360会弹出提示:【检测到RsMgrSvc.exe尝试进行高风险系统调用,可能影响软体稳定性。建议处理。】
有的大学生也在论坛发帖求助:【装了江民和卡巴360,一开机就提示KvMonXP.sys与系统存在潜在冲突,这是怎么回事?点了一键修复之后江民就不能用了。】
这些声音起初很小,被淹没在了卡巴360继续高效清理2345等流氓软体的一片赞誉声中。
而此时,周红衣掌控的舆论团队也开始预热,在各大论坛发布科普帖。
《资深网管揭秘:一台电脑为何不宜安装多个杀毒软体?》
《性能杀手?你的电脑卡顿可能源于杀软冲突!》
《独家测评:主流杀毒软体系统资源占用及兼容性对比》
……
这些文章通过合作媒体、技术论坛广泛传播,看似客观中立,实则不断强化一个观念。
那就是多个杀毒软体是系统不稳定和性能下降的元凶,而卡巴360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微软深度合作,足以提供全方位保护。
与此同时,卡巴360的一键修复和优化功能,在处理这些潜在冲突时变得越来越高效。
用户往往在不经意间点击一下,竞争对手的核心组件就会被禁用甚至直接卸载。
而当用户试图重新安装时,又会面临卡巴360更加严厉的警告。
短短半个月,瑞星和江民的客服热线就被打爆了。
「为什么你们的软体一装上去就被卡巴360报毒?」
「点了修复我的瑞星就不能启动了!」
「你们是不是真的和系统有冲突?」
刘伟明看著眼前的一个个电话记录单,在办公室里暴跳如雷,怒道:「查,给我彻查,周红衣这个混蛋,他绝对在我们的软体里做了手脚,这是恶意竞争!」
江民的负责人也气得脸色铁青,他们尝试发布技术公告,澄清自己的软体完全符合微软规范,绝无恶意行为,并暗指有个别安全软体滥用权限。
但他们的声音,在卡巴360铺天盖地的舆论宣传和不断弹出的善意警告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现在市场的数据已经开始说话了。
瑞星和江民的日活跃用户数开始出现明显的滑坡,而卡巴360的装机量则乘著这股东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攀升。
一种恐慌的情绪开始在另外几家杀毒软体公司之间蔓延。
趋势科技亚太区总裁的越洋电话直接打到了伊万诺夫的办公室,语气严厉地提出了质询。
赛门铁克的法务部发出了措辞强硬的律师函。
堇山毒霸倒是表现得很沉默,只是加快了与陌陌系统进行技术适配的步伐。
就在他们一盘散沙的抗议时,卡巴360已经形成了碾压之势。
周红衣和伊万诺夫面对质疑和警告,应对得滴水不漏。
卡巴360官方发布声明,强调所有行为均以用户系统安全和稳定为首要考量,其行为监控基于公开的系统规范和大量的样本分析,并对某些软体存在的潜在风险表示遗憾,重申了【单一高效的安全解决方案】的重要性。
他们甚至大方的表示,愿意与同行就技术规范进行沟通,但前提是对方需要证明其软体的绝对安全性。
这种行为,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嘲讽。
而且还是居高临下的指导。
他们安全软体,还要证明自身是安全的,这听起来不滑稽吗?
更致命的是,卡巴360趁机推出了安心迁移计划。
安装卡巴斯基杀毒和卡巴360安全卫士,即可获得免费三个月的高级保护服务,并享受专门的系统优化服务。
面对这种降维打击,瑞星和江民等公司终于联合了起来,开始向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投诉。
但投诉流程漫长,而市场的流失却是按小时计算的。
他们的技术人员疲于奔命,试图修改自己的代码,规避卡巴360的特殊关照,但周红衣的团队就像一群猎狗,总能很快调整规则,再次将他们锁定。
他们甚至有种错觉,这几个王八蛋是把他们当成流氓软体来整了。
他们的反击,显得软弱无力。
毕竟用户是现实的。
当不断被提醒某个软体有问题,而另一个软体不仅能解决问题还免费三个月时,选择变得简单了,但这种简单背后的却也非常的残酷。
特别是对于那些对技术了解不深的普通用户,一键修复的诱惑太大了。
等待他们的,就是兵败如山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