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傣人南下(1 / 2)
八月初四,怒江两岸云雨低垂,蝉声隐伏。永昌府外的银河坪上,傣族各部万余人披甲而立,牛角号声与象铃声交错回响于山谷之间。
这是他们的告别仪式——不仅是对故土的告别,更是对过往历史的断章。
召坎哈·苏瓦拉身披金纱象皮战袍,胸前挂着祖传的白象骨牌,目光如炬,站在由三色傣锦织成的高台上。他的身旁,站着五位显赫人物——穿着赭红袈裟的高僧帕拉·维帕坎双手合十,诵念着傣文梵音的《法句经》,音韵随风传出老远。
长矛背后、胸膛裸露的勇士维拉·巴图萨则站在队伍前排,代表战士们行三拜九叩,将插有傣族图腾的长矛重重刺入土地,象征与怒江故土的分别。
笔直立于右侧的主簿阿南塔·达摩拉则负责宣读大迁徙的盟约文书,誓言傣人此去开拓南方新邦,永志不忘祖地,并定期遣使向大理进贡。
而最引人注目的,却是站在祭台中央、身披蓝金羽衣的娜拉·萨里坎——那位兼具神与人的人妖祭司。她赤足立于燃烧香木的火圈中,头戴白象金面具,举起双臂,声音柔中带刚:「从祖先起,我等傣裔守此江山三百年。今水与山不再供养吾民,神谕示我,当乘云南雨季之润,南迁至湄南河畔,寻我族之新日月!」
众人同时伏地高呼:「萨哇迪!(愿安乐)」
娜拉·萨里坎旋转起身,步入火圈,火焰未曾灼其足,她却如入梦行,口中歌起古老的〈离江调〉:「怒江浊,泪眼濛。象铃三响断心声。若问明日归何处?湄水之南立新城。」
召坎哈眼中闪过一抹异光。他看向云雾之中的怒江山口,那里正是他族数百年来往来耕猎的地方。而今,他将带领他们离开这一切。
不为屈服,而是为了重塑傣人之命运。
仪式最后,帕拉·维帕坎走至召坎哈身侧,低声诵道:「若我族真能于湄南建邦,泰,便是我们的国名。此意为自由、为不屈、为离地生根。」
召坎哈点头,向全场高声宣布:「自今而后,吾等将与南掸诸部会师,共赴哈利奔猜与罗涡之地,建我泰人之国。永昌既留吾子守之,我自领主力南征!」
象军列队,鼓声震地。万人齐动,山林为之震颤。
在风雨与神灵的见证下,怒江断歌,傣人启程。
雨季初歇,万物润泽,景栋平原上的稻浪随风翻滚如海。大寨中央,白象铜铸、金纹缠绕的「会鼓」悬于神坛之上,三日三夜未曾止息。这是远征前的召集令——只有在族运兴衰、生死转捩之时,才会擂动的声音。
景栋土司绍帕芒阇耶立于鼓前,身披蓝金丝织袍,头戴孔雀羽冠,手持以祖先骨制成的权杖。他沉着而威严,望向远方通往怒江的山路,眼中藏着期盼与谨慎。
他身旁,将军帕那伽跋已整装待发,铜甲下的肌肉如山,腰佩祖传的弯刀「裂稻影」。他是景栋五百象军与千名掸战士的统帅,声如雷吼:
「大理的傣兄弟已整军南下,只待怒江象队到此,我军便可三路并进,先攻哈利奔猜,再合围罗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