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7章 一二六五章 宝岛之春(1 / 2)
永乐十五年二月,淡水河上的晨雾带着料峭春寒,裹挟着基隆港隐约传来的汽笛声,漫过台北砖石砌就的堤岸。开拓第八年的首府,已褪去草创时的粗粝,街巷间弥漫着一种步入常态的从容。只是这早春二月的湿冷,依旧能钻入骨髓,提醒着这座亚热带城池与北地故土截然不同的脾性。
城北行政区,青瓦覆顶的官署廊下,当值的书吏呵着白气,手脚麻利地将一叠叠公文分门别类。最上面是刚从舟山经快船送抵的《永乐十四年国民经济统计简报》,硬质封皮上墨迹犹新。隔壁房间,两位刚从震旦大学完成实习的年轻事务官,正对着墙上的大幅东海道地图低声讨论,指尖划过新标注的「北宜公路」规划线——那条旨在打通台北与噶玛兰(宜兰)平原捷径的工程,已完成了前期勘探。
「……土石方量依地形测算,须动用至少三百名雇工,或可征调部分归化生番劳力。」较年长的那位推了推眼镜,「国会批下的预算,要精打细算。」
「听闻基隆矿场新到了一批开山雷管,效率胜过火药十倍。」他的同伴语气带着跃跃欲试,「若能申请调拨……」
他们的声音不高,却透着一种属于新世代经办庶务的笃定。窗外,运送建材的牛车压过青石板路,发出辘辘声响,与远处学堂传来的晨读声交织在一起。
城南希望小学的操场已清扫干净,露水在水泥地上映出微光。预备钟声尚未敲响,几个早到的孩童正围着一位年轻女教习。那曾是罗秀孙女之一的罗菊,如今已是学堂的骨干教师。她摊开手中一本彩绘《东海风物志》,指着上面栩栩如生的香蕉、木瓜图样,温言讲解。
「……故而,这香蕉一年可两熟乃至三熟,是我台北百姓餐食之补,亦是输往江南之重要货殖。」她抬起头,目光扫过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尔等家中田亩,可有按农会指导,间种薯蓣与豆类以养地力?」
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抢着回答:「回先生,俺爹说了,今年咱家那片坡地全按新法子种!」
孩子们大多是在台北出生的第一代,或幼年随父母迁来,口音已带了闽地腔调混同北音的独特韵味。他们的父辈,或许还在深夜梦回黄河岸边的麦浪,但这些孩子的天地,已是淡水河畔终年常绿的田野与四季不绝的瓜果。
城西工业区,百花织布厂的飞梭声如常轰鸣。女工们踩着钟点鱼贯而入,头巾与围裙浆洗得干净。她们中间,已少见初来时面黄肌瘦的流民模样,多是脸颊丰润,步履踏实。管事娘子站在门廊下,手里拿着刚收到的订单——是来自琉球商馆的明锦加急单子,要求织入南洋风格的朱槿花纹样。
「都打起精神!午前这批纱线务必上机!耽误了船期,扣的可是大伙儿的绩效分红!」她的嗓门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女工们低声应和,手上动作更快了几分。工厂章程与绩效薪酬,如同这厂房里的机器,已深深嵌入她们的日常。
淡水河码头,晨雾散尽,桅杆如林。一艘悬挂「明海商会」旗帜的中型帆船正在卸货,苦力们喊着号子,将一捆捆来自暹罗的稻米扛下跳板。不远处,税关吏员拿着硬板夹和炭笔,逐一核对货单,时而与船主用带着口音的官话交涉几句。港口管理已趋规范,公平抽税,严查走私,秩序井然。
「……这批暹米成色不错,就是碎粒多了些,按丙等计税。」老成的税吏声音平稳。
船主是个精瘦的闽南商人,赔着笑:「老爷明鉴,海上风浪大,难免有些损耗。您看这米香……」
「规矩就是规矩。」税吏不为所动,在单子上利落地画了个圈,「下一个!」
集市开得早,摊位上摆满了本地出产的芥菜、萝卜,亦有从福建运来的干货海产,甚至还有几筐由生番部落运来的新鲜山雉和鹿肉。叫卖声、议价声此起彼伏。一个原住民老猎人正用生硬的官话,向主妇们推销他带来的草药:「……治风湿,好!」他腰间挂着一把明国制式的短刀,取代了昔日的骨匕。
酱贩贲二郎,如今摊子扩大了一倍,不仅卖辣椒酱,还添了豆腐乳和酱菜坛子。他正眉飞色舞地向一位顾客吹嘘:「咱这酱,用的是本地新收的红椒,配方可是得了农会技师指点的!扬州来的客商都夸好!」
街角新开的「格致书屋」才下门板,就有几个穿着震旦大学预科生制服的少年涌了进去,直奔摆满《几何基础》、《格物测算》的书架。他们讨论着课业难题,言语间夹杂着「抛物线」、「牵引力」等新鲜词儿,眼神明亮,对未来充满探知的渴望。
更深的巷陌里,退役老兵开设的武馆传来晨练的呼喝声;由明教善堂改制的育幼所内,嬷嬷正给无父无母的孩童分发热粥;基隆矿场轮休的矿工在茶馆里闲聊,谈论着矿上刚引入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抽水机如何神奇……
日头渐高,驱散了晨雾与寒意,将这座开拓第八年的城池照得清晰而温暖。它不再仅仅是流亡者的避难所,而是无数人安身立命、编织未来的家园。生活的洪流带着明国特有的秩序、活力与一丝属于海洋时代的开阔气息,浸润着每一个角落,塑造着新的「台北人」。
唯有港口告示栏上,新贴出的《大明月报》东海道版,在不起眼的角落刊载了一则短讯:「蜀宋荆北节度使岳飞所部,近日于枣阳一线与伪齐军有小规模接战,互有损伤。」这来自遥远北方的消息,如同偶尔掠过城池上空的北风,在些许有心人心中激起一圈微澜,旋即消散在台北盆地日常的喧嚣与生机之中。
不远处破晓前的基隆港,是被浓重海雾与断续汽笛声唤醒的。
港区东侧深水码头,「镇海级」货运蒸汽明轮「沧海号」庞大的黑影正缓缓靠泊。粗重的麻缆被赤膊的水手抛上墩位,绞盘发出沉闷的嘎吱声。烟囱里未燃尽的煤屑飘落在微漾的海面,与雾气混作一团。这是自明州直航而来的班轮,桅杆顶上除了日月旗,还悬着一串表示「舱内有易碎精密仪器」的三角信号旗。
「卸乙区!优先卸三号、五号货舱!那是金陵大学订制的光学玻璃胚料和测量仪器,小心磕碰!」头戴硬质帽的港口调度官站在高处,手持铁皮喇叭,声音穿透湿冷的空气。他脚下的码头,轨道平板车已在待命,车旁站着几位身着深蓝制服、来自台北格致院的技术员,正翘首以盼。
西侧的传统帆船区又是另一番景象。来自上海、福州、乃至更远吕宋的帆船鳞次栉比,装卸着更「传统」的货物:苏常地区的棉布、景德镇的瓷器、闽地的茶叶、南洋的香料与稻米。苦力们扛着大包,沿着跳板上下如蚁,号子声与船主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混杂在一起,空气里弥漫着咸腥、茶叶与香料交织的复杂气味。
港务局新楼前的布告栏上,贴着最新的船期表与货运价目,用的是标准的阿拉伯数字与汉字对照。旁边一块黑板上,粉笔写着「近期北大洋暖流异常,往琉球航线请注意风浪」。几个皮肤黝黑的船长围在
港区边缘,一座由红砖砌成、顶部架设着巨大天线的建筑正在收发电报,嘀嗒声虽轻,却仿佛是这个日益繁忙的港口与世界联通的心跳。一条新铺设的铁路支线,从港区仓库群直接延伸而出,消失在通往台北方向的晨雾里。这港口,吞吐着明国的工业血脉,也维系着传统的商路,更将来自中枢的意志与知识,源源不断地输入这片新辟的土地。
宜兰平原的晨光,比起基隆要温润许多。噶玛兰溪水汽丰沛,滋养得田野一片葱茏。但此地已非八年前那个需要艰难开辟前进基地的瘴疠之地。
宜兰河入海口处的「南琉码头」,规模虽不及基隆,却别具特色。几艘形制独特的「木兰舟」正停靠在岸,这是与琉球群岛贸易中常见的船只形制。水手们正在卸下色彩斑斓的珊瑚、硕大的砗磲贝、以及晒干的海产。同时,也将明国的铁器、布匹、陶瓷和来自北方的毛皮装船。
「林把头,这次带来的海龙皮成色不错,医官署定然喜欢。」码头税吏翻看着货物,对一位头目模样的琉球商人说道。那商人穿着混搭明式与琉球风格的衣物,笑着用带有浓重口音的官话回应:「托大明的福,航路平安!下次,我们头人还想换些你们的辣椒种子。」
码头不远处的市集,已成为汉人与当地噶玛兰族人混居交易的热闹场所。不仅有汉人摊贩卖着针线、铁锅,噶玛兰人也摆出自家的藤编、鹿肉、草药,甚至还有一些明显带有南洋风情的贝壳饰品,显然是通过琉球商船转贸而来。一个明国货郎正费力地向一位噶玛兰老妪解释火柴的用法,旁边几个混血孩童追逐嬉戏,语言混杂难辨。
县衙旁的告示牌上,除了常规的政令,还贴着一张招募告示:「征募熟悉南下航线、通晓琉球诸岛土语者,充任水师向导及通译,待遇从优。」这意味着,以宜兰为跳板,明国的视野与影响力,正持续向南方的群岛深处延伸。
平原上,新开的稻田与昔日的蕃薯田交错,水车吱呀转动。更远处,靠近山麓的试验田里,几名农学士正在记录几种新引种热带作物的长势,其中一人指着一种叶片宽大的植物对同伴说:「此物曰‘波罗蜜’,据琉球商人言,果实巨大,可代粮食,若试种成功,或可广植于南洋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