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2章 一二七〇章 南洋巨浪(2 / 2)
「正法城」——这座位于苏门答腊北端、由朱罗王朝南浡里旧港扩建而来的佛国南洋经略府所在地,如今已是一派森严气象。港口内,桅杆如林,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十余艘庞大的「金翅鸟级」战舰。它们漆黑的舰体侧舷,描绘着怒目的金刚与飞天的伎乐,巨大的船首像并非传统的撞角,而是镀金的佛陀跌坐像,只是那慈悲的眼眸,正冷冷地注视着南方的大海。
晨钟鸣响,伴随着法螺的悠长号角,这支被命名为「护法南巡舰队」的庞大舰队,缓缓驶出「正法城」军港。为首的旗舰「大梵天」号主桅上,金红佛旗与慕容复的星辰旗猎猎作响,其威仪足以令过往的任何商船为之胆寒。
舰队并未选择深入大洋,而是紧贴着苏门答腊岛葱郁的海岸线,一路向南。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武力游行。每经过一处重要河口或疑似聚落的海湾,舰队便会减速,甚至派出小艇靠近岸边,由随军僧侣用铁皮喇叭,以马来语、梵语乃至简单的泰米尔语,高声宣讲《正见真经》的「平等」、「护法」要义。岸上的土著居民,无论是渔夫还是林中的部落民,皆惊恐地望着这些船上隐约可见的、闪着寒光的炮口。
「看,那是佛国的宝船!他们说,皈依者可免赋税,得享安乐!」有曾被佛国商贾接触过的当地人低声议论,眼神中混杂着恐惧与一丝好奇。
「胡说!那是吃人的妖魔!他们的神像下藏着毁灭的雷霆!」更多的则是源自未知的恐慌,纷纷躲入丛林深处。
消息如同海风般,比舰队更早吹入了位于苏门答腊东南部的三佛齐国。三佛齐王宫内,气氛凝重。国王室利·摩诃罗阇听着沿海哨探传回的、关于「浮动山峦」与「雷音宣法」的报告,脸色铁青。他曾依仗地理之便,在明国与佛国之间左右逢源,甚至暗中支持海盗劫掠,此刻却真切地感受到了那来自北方的、毫不掩饰的威胁。他紧急召集群臣商议,是该强硬以对,还是遣使求和,抑或……向远在北方的明国紧急求援?
佛国舰队对三佛齐的震慑目的已初步达到,慕容复的指令并非立即开战,而是施加压力,等待其内部生变。舰队并未转向攻击三佛齐首都巨港,而是继续南下,驶入了更为关键的咽喉要道——巽他海峡。
一过海峡,景象豁然开朗,富饶的爪哇岛与一系列小岛呈现在眼前。舰队开始分遣小队,以「友好传法」、「贸易通商」之名,分别驶向谏义里、重迦罗等港口。这一次,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经卷,还有实实在在的货物——精美的佛国琉璃器、锋利的缅钢刀具、以及能让作物增产的「佛国肥田粉」(初步的磷肥)。随行的「弘法僧」在集市上公开讲法,展示「神迹」(如简单的化学实验或光学把戏),并低调地分发简化的《正见经》小册子。
「尔等供奉湿婆,然湿婆可能保佑尔等风调雨顺,免受酋长苛政?」弘法僧的话语,如同种子,悄然洒入爪哇与峇里岛复杂的社会土壤中。一些低级贵族与商人开始动摇,而底层民众则对「废奴」、「均田」的模糊许诺产生了朦胧的向往。
就在这片混杂着好奇、疑虑与零星欢迎的氛围中,舰队主力并未停留,继续向东南方探索。根据早年来自阿拉伯与明国海图的指引,他们在远离主要航线的南方,发现了一座孤悬于大洋之中的岛屿。此岛林木葱郁,海岸多悬崖,中央有高地,岛周海域时有狂风巨浪,故人迹罕至,图上标注为「佛诞岛」(圣诞岛)。
「就是这里了。」随舰的工兵与水师将领登岛勘察后,大喜过望。岛上拥有优良的深水避风港,高地可设立灯塔与观察哨,更重要的是,其位置恰好扼守从印度洋通往爪哇海乃至澳洲西北部的潜在航路,且极为隐蔽。
慕容复回了两个字:「筑塔。」
数月之间,这座无人岛屿彻底变了模样。大批劳工(多是来自天竺的降卒与囚徒)被运送上岛,砍伐林木,开采石料。一座坚固的石堡在港口旁拔地而起,炮台扼守着进出水道。高地上,竖起了高高的信号塔,并开始兴建一座宏伟的佛塔,名为「镇海塔」。塔基深埋,塔身预计将镶嵌从天竺旧庙熔来的铜饰与宝石,昼夜燃灯,既是航标,更是佛国力量深入南洋腹地的象征。
这座秘密基地,被慕容复命名为「海狱镇」。它不像「正法城」那般张扬,却如同一枚冰冷的楔子,悄无声息地钉入了南洋的心脏地带。这里将成为佛国舰队休整、补给的前哨,未来拦截明国商船乃至舰队的伏击点,以及继续向更遥远的南方和东方扩张的跳板。
当「镇海塔」的地基刚刚夯实,第一门重炮被绞盘拉上炮位时,佛国的梵轮,已不仅仅是在南洋水面上巡游,更是在这片战略要冲,深深地扎下了根。一场围绕着香料、航道与信仰的更大风暴,正在这看似平静的热带海域上空,悄然积聚着力量。
一场跨越海洋的风暴,即将在古老的香料航路上掀起滔天巨浪。而远在金陵的明国首相方梦华,或许即将收到一份来自南方海域的、措辞恭敬却充满挑衅的「通好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