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7章 一二八五章 十县之约(1 / 2)
江陵府,节度使帅府宴客厅内,烛火通明,映照着十张年轻却故作沉稳的面孔。他们身着崭新的青色官袍,虽竭力维持着士大夫的仪态,但眉眼间那抹初涉权势的兴奋与审慎,却难以完全掩饰。这便是持圣旨与空白告身抵达江陵的十位绍兴五年新科进士,皆为程门子弟,学问专精。
主位之上,岳飞一身常服,未披甲胄,举杯相迎,神色温和,与沙场上的凛冽判若两人。“诸位相公远道而来,宣示圣意,岳某感念天恩,亦感佩诸位少年俊才,不辞辛劳,愿随军北上,抚定新土。飞,谨以此杯,为诸位接风!”
“岳太尉言重!”为首那名年纪稍长、名为沈该的进士连忙举杯起身,其余九人也纷纷离座,姿态恭谨,“太尉为国擎天,光复襄汉,威震北虏,我等晚辈仰慕已久!今能随太尉旌旗,效犬马之劳,实乃三生之幸!我等必恪尽职守,宣谕圣化,使新复之民,速沐王恩!”
言辞得体,无可挑剔。
岳飞含笑饮尽,目光扫过这十张年轻的脸庞,掠过他们小心翼翼放置在身旁案几上的、那装着空白任命文书的紫檀木匣。觥筹交错间,佳肴香气弥漫,丝竹之声清越,一派宾主尽欢的和睦景象。
酒过三巡,气氛渐松。进士们开始谨慎地向岳飞请教北地风物、伪齐军政,言语间不乏对岳家军赫赫战功的恭维。岳飞一一作答,语气平和,心中却如同明镜一般。
十位进士。
十份空白县令、知州告身。
他缓缓放下酒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温润的瓷杯边缘。朝廷准了他北伐之请,却只派来十名文官。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陛下和朝中诸公,只允他此番北上,再取十县之地。
十县……相比于广袤的中原,相比于魂牵梦萦的汴京,何其渺小!一股难以言喻的涩意悄然涌上心头,如同饮下了一杯掺杂着沙砾的美酒。他知道,这不仅是地域的限制,更是功勋的枷锁。朝廷不愿见他势不可挡,不愿见岳家军的影响力随着疆土一同无限扩张。
“岳太尉?”沈该见岳飞忽然沉默,眼神微凝,不由轻声唤道。
岳飞蓦然回神,眼底那一丝波澜瞬间平息,重新盈满温和的笑意,再次举杯:“无他,只是想起北地百姓,翘首王师久矣。来,诸位相公,再饮一杯!待他日克复州县,还需仰仗诸位才能,安抚黎庶,重建秩序。岳某与麾下儿郎,只知攻城拔寨,这牧民安邦之重任,非诸位莫属!”
他话语诚恳,将“军政分离”的朝廷意图,坦然置于台面,反倒显得光风霁月。
众进士闻言,心中稍安,纷纷举杯应和:“敢不竭尽全力,以报君恩,以副太尉之托!”
宴席在看似融洽的气氛中持续。岳飞谈笑自若,与这些未来的“县尊”、“州牧”们讨论着北上路线、可能遇到的民生问题,甚至对程氏学问表现出适当的尊重与请教。
然而,在他心底,那最初的涩意,已渐渐化为一股更加坚韧的力量。
十县之地,也是地。
十座城池,也是城。
总好过困守襄阳,寸步不前!
自靖康以来,多少年了?宋军的旗帜,何曾真正意义上地、稳步地向北推进过?每一次所谓的“北伐”,多是旋起旋灭,或是局限于边境拉锯。如今,他有了襄汉根基,有了经过休整磨砺的雄师,更有了这哪怕被限定了范围、却名正言顺的北伐许可!
一步,一步,哪怕每一步都如同戴着镣铐前行,但只要方向是北方,是在通往汴梁、通往旧都的路上,那便是希望所在!
朝廷想用这十名文官、十县之地来框住他,他偏要在这框框之内,打出最漂亮的仗,扎下最牢固的根!他要让这十县之地,成为下次北伐更坚实的跳板,要让朝廷看到,北伐之业,非他岳飞不可为!
想到此,岳飞胸中豪气复生。他再次斟满酒,面向北方,朗声道:“诸君!且满饮此杯!愿王师所向,克敌制胜!愿我大宋旌旗,早日重扬于故都汴梁城头!”
“愿王师所向,克敌制胜!”十名进士亦被这气氛感染,齐声应和,只是他们心中所想的“故都”,或许与岳飞那份沉甸甸的执念,并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