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封州刺史(2 / 2)
至於原来的这几位,交割文书,收拾东西,麻利滚蛋。
兰素亭是女儿身,葛从周是十三四岁的半大孩子,这么安排,州人肯定多有不服。但朱温还带了兵来,有人闹事,用枪桿收拾就是了。
朱温想,醒香的父亲张蕤使君,生前是宋州刺史。自己与醒香分別多年,终於也是一州刺史了。
虽然细究起来,差別仍然不小。
本朝將州分为上州、中州、下州,上州刺史为从三品,中州刺史为正四品上,下州刺史为正四品下。
十万户以上为上州,两万户以上为中州,两万户以下为下州。
宋州人口繁多,位居十望州之首,在上州当中,也属名列前茅。
僻处岭南的封州,当然是不满两万户的下州。歷代刺史不是本地豪强,就是被贬过来的政坛失意者。
加上山里的蛮僚没法纳入户籍,封州实际能掌控的户口,还比不上宋州一个县。
州城位於封溪水与西江交匯之处,泥沙堆积,在三岔河口形成了小片平原,可以进行农作。
数日后,封州人得了消息,他们新上任的使君,要亲自耕作宿麦。
岭南人食稻,稻穀一年能两熟。
小麦需要磨成粉,做成麵食,才能食用。在岭南也不合大多数人的口味。
但小麦有个好处,它在冬天播下,春日里成熟,能与稻穀的生长周期避开。冬日种麦,可收一年三熟之用。
歷朝歷代,上到天子,下到基层官吏,都有与百姓同耕的做法。对於天子,称为亲耕礼,表现帝王对於农业的重视。
按照朱温的想法,劝农不仅是对百姓表演做戏,更要实打实地给百姓带来好处。
冬天多种一茬麦,一年的粮食可以增加三成,对百姓而言,这是眼睛可见的收入提升。
他带来了大量麦种,以及一批擅长种麦的老农。本地人不擅长种麦,可以寻求老农的指导。
用雕版印刷术印出的揭帖,被送到封州各个乡村当中,由识字者向百姓宣读。
好奇的民眾纷纷向州城外的田地涌过来。
他们瞧见新任刺史约莫二十余岁,容貌秀雋,赤膊上身却有精健的线条。打扮与寻常农人无异,高扎髮髻,下身紧绑粗麻长裤,裤脚高高捋起,推著一口曲辕犁,给土地鬆土。
民谚道:冬来到,水田旱,群童相呼唤。
州城附近的田地多为水田,到了冬天,水田里的水干了,刚好拿来种麦。
但麦子也不是完全避水,俗话说“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只怕寸水”。麦子生长期要水,成熟期怕水,靠著河流的土地,正適合挑水浇灌。
有首汉乐府唱道,“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这就是说高处的田地不利於挑水上去,因此小麦很难生长。
犁绳勒在朱温身上,让他感觉阵阵刺痛。
很多年没有下田耕地,终究有些生疏。何况少年时,朱温做农活也向来疏懒。
冬天里日头倒是不大,但劳作时间久了,汗水也止不住地从面颊、肩胛、脊背流淌下来。
百姓们围在田埂上,对在田中辛苦劳作的朱温指指点点,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