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亲耕劳作(2 / 2)
农民最苦,可天下大部分人都做农民,才能生產出维持社会运转的粮食,不至於饿殍遍野。
当朱温与泥土的香气久別重逢,感受著劳累浸透自己的肌骨,反而有些怀念,並且沉浸当中。
朱温当然不需要卖麦种赚钱,他和他的部曲,在草军攻破富庶的广州城后,已获得丰厚的赏赐。
让百姓们领取麦种有小便宜可占,他们不管怎么说,还是会诚实地出来领取。
这个便宜又不能太大,不足以让豪势之家看得上眼,彼等就懒得在这一片插手搞名堂。
真正將麦子播种下去的农户,明春就能收上一茬,享受到稻麦轮作一年三熟的好处,必然引发旁人羡慕,轮作法就能推广。
当然,冬天本来是休憩的时候,还有一系列节日,要把冬季也拿来辛苦劳作,確实不容易。一块土地一年种三茬,须保持土壤肥力,耕作之外,还要很大力气来堆肥、沤肥。
这种事情不能强制。让百姓看到利益,勤劳之辈自然会纷纷加入其中。
朱温厌恶人情世故,但作为聪明绝顶之人,他对人心看得相当清楚。
朱温只是认为,绝大部分的人情世故算计,能创造出更多財富吗能让更多人吃饱肚子吗能让农夫在劳作时节省些体力,少流些汗吗
不——结果往往背道而驰。
大量资源在人情世故中被无谓消耗掉,人们劳心劳力,浪费著自己的情绪,追逐浮於表面的无用之物。
没有比士族门阀更讲人情世故的群体,他们在当今的大唐官场上过得如鱼得水。
当今大唐官场是什么个样子,任何人都清清楚楚,腐朽、昏暗、拖延、低效。
解决这个问题,唯有跳出它当前的规则,掀翻棋盘,快刀斩乱麻。
黄巢有个观点,朱温相当心有戚戚焉:杀人是手段,不是目的。杀人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能解决很多问题。
朱温在陇亩上耕作的內心安寧,和他对於朝堂袞袞诸公的杀意,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两面。
远山之上,有山歌声传来,唱的是《竹枝词》。
“封溪水口是奴家,郎若閒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
歌声清越缠绵,该是哪家的小娘子在向少年人示爱,唱词却很含蓄嫻雅,全无轻佻之气。
岭南本是蛮荒之地,土人作风、语言粗俗不堪。
但通过一代代篳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发,经过张九龄、韩愈等前贤宣播教化,即使荒僻州县也有了通晓诗书之人,百姓平时唱的山歌,也常有雅俗共赏的风致。
这就是文明扩散的力量。
华夏这个民族的血脉和文明,从中原向四面八方幅散,又对接触到的新事物去粗取精,形成天南海北求同存异的文化畛域。
这个进程,以剑,以犁,以诗书。而华夏文明的脉搏,犹如长歌不衰。
朱温读的书不多,无非是阿爷朱诚在时,跟著学了五经中的一两本。
但他忽然有些理解到臥龙诸葛孔明先生,昔年躬耕陇亩的心境。
朱温又想起不久前才被斩杀的岭南梟雄李迢。
李迢是草军的敌人,临死前还传播朱温乃李建成转世的谣言,离间朱温与黄巢的关係。
可李迢说想要將华夏的文明传播到海洋彼端时,感情的真挚並非作偽。
有才能的人,会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但他们的道不同,乃至利益诉求不同,往往演变为你死我活。
这也没有太多对错可说,我没法说服你,就消灭你,仅此而已。孔夫子尚且诛杀少正卯,朱温岂会因为拥有一些高於个人私利的理想,就对敌人起妇人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