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承乾,你怎么会是太宗???(1 / 2)
十年时间一瞬即逝。
大明再一次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
在解决了隆庆朝的问题后。
各朝大明已经进入了航海时代,开始征伐世界。
倭岛已经成了大明的海外行省,辽东黑土地已经开始了开荒移民。
关内的百姓已经在各朝的运作下,开始往关外迁徙。
给钱,给粮种,分土地,还分配房子。
那种大明最新流行的水泥房。
漂亮又实用。
在京城可是那些有钱人才能住的那种。
一房传三代,不成问题。
而在隆庆朝的内忧外患全部解决后,聊天群给出了下一阶段的奖励。
“电力知识,从入门到大师。”
刚刚吸收完蒸汽知识的大明版本科学家们,再一次进入了学习期。
成果也是肉眼可见。
大明十六朝,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京城为出发点,往各省份开始修建铁路,铺设铁轨。
大明的铁器冶炼技术早就领先世界,再加上对蒸汽知识的研究入门。
炼铁技术再一次提升了一个档次。
借着取材方便,大明在山西与广东二地建造了两座规模巨大的炼铁厂。
山西地区拥有丰富的铁矿石和煤炭资源,为大明的钢铁冶炼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燃料。
而煤炭不仅可以为炼铁过程提供高温环境,使铁矿石能够更有效地熔炼成铁,还能为新造成的蒸汽车提供动力。
当然,为了避免有卖国贼,将生产出来的新型高铁走私到海外。
这两处炼铁加工厂方圆十里,不得有外人接近。
同时,各朝还派了两万军队驻扎在炼铁厂。
各朝皇帝也开始了海外殖民的计划。
不再对朱家的藩王们进行养猪式管理。
另一方面也实在是养不起人口基数过于庞大的皇室宗亲了。
藩王供养制度,自太祖高皇帝的洪武朝时期开始,至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朝代。
光皇帝都换了十五个,更别提本就数量众多的藩王了。
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初分封了九大塞王用来为大明戍边。
可是老朱后来前脚驾崩,后脚登基的好皇孙朱允炆便着手对付起了自己的亲叔叔。
在建文三傻的建议下,朱允炆这个蠢货不挑最强的燕王朱棣下手,杀鸡儆猴。
反而先对比较弱的周王朱橚下手,这就引起了燕王朱棣的警觉。
最后燕王朱棣以八百兵马起兵靖难,将朱允炆给推翻了,成功由藩王摇身一变为皇帝。
因为害怕其他的藩王学自己靖难,永乐皇帝朱棣开始收回了各地藩王的兵权。
转而给了钱财,将宗室的藩王当种猪养。
藩王一不能出封地,二不能做些惹人非议的事,条件优渥,又不是生产,那只能造人了。
洪武朝时期,截止到洪武三十一年,宗室子弟也就几百人,可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大明的宗室人口呈现出了几何式增长,
弘治五年时,山西巡抚杨澄筹上奏,山西晋王宗室已增长至一千八百五十一人。
嘉靖八年时,御史林润指出天下供给京师的粮食每年为四百万石,而各地王府的禄米需求却达到八百五十三万石,而当时的大明宗室,登记在册的人口便有两万八千八百四十人。
到了最后的崇祯时期,大明的宗室子弟数量已经超过了十万人。
如此庞大的宗室群体,给崇祯朝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光给宗室发放的俸禄就超过了一千万两,可是崇祯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六百多万两。
宗室一年的俸禄便抵得上国库两年的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