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晋地谋局(1 / 2)
暮春的山西大同,落日余晖如同一层炽热的铁锈,将广袤的矿区浸染得愈发苍凉。在这片曾经年产百万吨的\"前进煤矿\"遗址上,时间仿佛按下了暂停键。生锈的井架歪斜着指向灰蓝色的天空,宛如垂暮巨人的枯骨;废弃的洗煤厂外墙爬满了斑驳的青苔,仿佛岁月留下的皱纹;那幅\"安全生产\"的红色标语,早已被风雨啃噬得支离破碎,只剩下\"安\"和\"产\"两个残字,在风中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如今的寂寥。
龙近曦踏着登山靴,碾碎脚下最后一层薄霜,鞋跟在煤矸石堆上划出点点火星。他凝视着这片荒芜之地,眼中闪烁着不同于常人的光芒。就在此时,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技术总监陈辰轩抱着牛皮纸袋快步走来。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的中年男子,镜片后透露出对技术的执着与热忱。
\"董事长,这是最新的煤质分析报告。\"陈辰轩将牛皮纸袋微微倾斜,袋口露出半张化验单,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兰花炭,固定碳92.3%,灰分2.8%,硫含量0.75%——达到特级冶金焦标准。\"
龙近曦蹲下身,捡起一块棱角分明的\"兰花炭\",指尖轻轻碾开。细碎的煤粉落在掌心,在夕阳的照耀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别人看煤炭是燃料,我看是碳原子的阅兵式。\"他忽然抓起一把煤粉抛向空中,黑色颗粒在光柱中飞舞,宛如一场微型的黑色风暴,\"92%的固定碳,意味着每克煤里有0.92克碳原子在等待重生。\"
陈辰轩展开随身携带的羊皮图纸,泛黄的纸面上,\"晋鳞碳基材料研究院\"的规划图墨迹未干。图纸中央,德国进口的微波低温干馏炉占据核心位置,配套的煤层气回收塔和煤矸石处理车间呈扇形分布,宛如精密仪器的各个部件。\"传统高温干馏需要1200c,这套设备能把温度控制在500c,能耗降低40%,煤沥青纯度可以提到99.5%。\"他的指尖划过\"石墨烯制备区\"的标注,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太原理工的李教授团队做过实验,用煤层气里的甲烷在煤颗粒表面生长单层石墨烯,原料成本比化学法低70%。\"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汽车碾过碎石的声响。一辆银灰色的环保执法车缓缓驶进厂区,打破了这片寂静。年轻的监察员王浩下车时,不小心被煤渣硌到脚,他皱着眉头,看着漫天的扬尘,语气中带着不满:\"龙总,全省煤化工项目环评都在收紧,你们这里——\"
\"王科长,这是我们的废水循环系统图。\"龙近曦不慌不忙地递出卷成轴的地下管网图,图纸上用三种颜色标注着水流走向,清晰明了。\"洗煤废水先进入煤矸石滤池,这种多孔陶粒能吸附80%的悬浮物,再经过活性炭罐——活性炭就是用我们自己产的煤沥青烧制的,最后95%的水回到洗煤工序,剩下的5%用于厂区绿化。\"
王浩盯着图纸上的\"固废处理区\",只见煤矸石和煤灰被压制成灰色砖垛,砖面上\"晋鳞环保\"的钢印清晰可见:\"这些砖?\"
\"免烧煤矸石砖,强度比黏土砖高30%,正在申请绿色建材认证。\"龙近曦指向厂区边缘的光伏矩阵,深蓝色的面板在煤堆旁格外显眼,在阳光下闪烁着科技的光芒,\"屋顶光伏和风力发电机能满足40%的用电,剩下的向'山西绿电'平台购买。我们算过,每吨煤基沥青的碳排放,比传统工艺低60%。\"
执法车离开时,王浩摇下车窗,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龙总,省里马上要出台《煤炭深加工环保细则》,你们这种'吃干榨净'的干法值得推广。\"车轮碾过厂区新铺的煤矸石路面,扬起的粉尘中,龙近曦看见陈辰轩正在和工人搬运德国进口的微波炉部件,夕阳为这位技术狂人的白大褂镀上金边,仿佛为他披上了一层胜利的战衣。
晋鳞研究院碳化车间内,1500c的高温炉像头沉睡的钢铁巨兽,散发着令人敬畏的气息。观察窗内,银白色的纤维丝在惰性气体中缓缓扭曲,仿佛在进行一场神秘的蜕变。陈辰轩的白大褂前襟沾满黑色污渍,他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张力测试仪的指针,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虑。
\"又断了!\"蜂鸣声中,陈辰轩抓起断裂的纤维甩进废料桶,第27根测试样本在5.2Gpa时断裂,而理论值是5.5Gpa。实验报告上,\"硫残留\"三个字被红笔圈得渗进纸背,旁边标注着:\"裂纹扩展速率因硫杂质提升50%\"。
\"陈工,洗煤厂送来的煤沥青硫含量0.8%,超过预期值。\"年轻的研究员小李递上化验单,声音里带着忐忑,生怕因为这个意外的数据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进度。
陈辰轩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在平遥古城看到的推光漆器——老匠人用细筛筛出极细的碳粉,调入大漆,制成的漆器能保存千年不腐。\"古人提纯靠物理筛选,我们靠化学萃取。\"他抓起车钥匙冲向洗煤厂,轮胎在煤矸石路上甩出火星,仿佛在与时间赛跑。
洗煤车间的浮选池泛着白沫,黑色煤浆在池中旋转,宛如一个黑色的漩涡。陈辰轩盯着密度仪,突然灵光一闪:\"提高浮选剂浓度!把灰分从5%压到3%,硫含量就能跟着降。\"回到实验室,他在萃取塔前一站就是整夜,往煤沥青溶液中加入特制的脱硫剂,眼睛紧紧盯着分层后的溶液,看着它逐渐清澈,仿佛在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
\"分子蒸馏仪调到300c,真空度0.1bar。\"他对着对讲机嘶吼,声音中充满了坚定与执着,\"把沥青按分子量分级,硫杂质集中在轻组分里,我们只要中间相沥青!\"
七天后,当第38根纤维丝在张力测试仪上定格在5.52Gpa时,实验室爆发出压抑的欢呼。陈辰轩举着透明培养皿,里面盘绕着银白色的碳纤维,煤沥青特有的焦香混着实验室的化学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看清楚,这是煤基中间相沥青纺的丝,拉伸强度超过东丽t1000,而且——\"他指向旁边的成本核算表,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每吨14万,不到进口货的70%。\"
龙近曦摸着光滑的纤维,忽然想起签约德国设备时的谈判:对方工程师曾轻蔑地说\"煤炭只能烧锅炉\",此刻却在邮件里询问技术转让。他抬头看见陈辰轩眼底的血丝,递过一杯温好的山西老陈醋:\"当年晋商走西口,靠的是驼队和算盘,现在我们靠的是煤分子和三进制算法。\"